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有房子没有人住专访柏林城市规划师克里斯蒂安·哈杰

不是某种观念决定了不建摩天楼,而是柏林事实上没有这个需求,我们现在做梦都梦不到有这么一天,要盖摩天楼才够住,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房子没有人住。

责任编辑:莫希

城市规划师克里斯蒂安·哈杰(Christian Hajer)从1985年开始在柏林生活,德国统一后,他在柏林城市发展部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是四处找地。

1998 年10月,柏林市政府公布了土地使用规划,预计柏林人口将从当年的340万增加到2010年的370万,城市就业人口将达180万, 至2010年柏林需新建住宅40万套,4万套新建在柏林东北部的扩展区,4.5万套加建在老建筑顶层,9万套改建,3万套在战后住宅区插建,10万套在开敞地段加建,9.5万套通过用地调整解决。

“我的任务就是根据这个规划,看看柏林整个大区里,哪里还有地方能盖房子。”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哈杰回忆了这个今天看来有些“大跃进”味道的规划的出台缘由。当时,柏林市政府和城市发展部聘请了10家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一项柏林城市发展调研,几乎所有交上来的报告,都预测到了2010年,柏林人口会大幅增长,最少6万,甚至有报告预测,最乐观的情况下,到2020年,人口增长将达100万。“这些报告都做了一个假设,那就是德国统一后,会有大量的东德人涌入柏林”,哈杰告诉记者。

事隔多年,哈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忍俊不顾,“我问我的上司,有多少人要住进来?100万?200万?他说,那至少得准备100万的。所以我当时还设计了这 100万人都住进来的情景,准备在距柏林市中心60公里的地方新建一个卫星城,还要沿着铁路线,对已有的郊区城镇进行改造,让那些迁居到郊区的人可以坐火车到市中心来。我甚至去周边的小城市跟市长们谈话,问他们有什么地方可以腾出来的,到时候都要给柏林人住。”

事实上,10年后的今天,柏林的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微降,与此同时,德国总的人口也在下降,根据柏林城市发展部提供的资料,到2050年,德国人口会比现在减少150万。

“事实上当时有一家建筑师事务所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哈杰告诉记者,“他们认为柏林的人口会不断减少,但当时我们都在极大的兴奋中,而且上司说,就算这是正确的我们也不能用,没有人我们还怎么盖房子?”。

1990年代的柏林正处于城市大改造的浪潮中,重新成为德国首都之后,共有接近2000亿欧元的资金被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波茨坦广场、 巴黎广场、弗里德里希大街…,一项项重建案被提上议程,国际上有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削尖了脑袋往这儿钻,柏林似乎有盖不完的房子。

“那份持唯一相反意见的报告,写的很简单,就是德国统一后,整个东德地区经济会瘫痪,东柏林将出现大批失业人口,这些人最终会选择离开柏林,到西部寻找机会。”哈杰说。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随着人口流失,柏林没有出现住房紧缺,反而逐渐出现富余。20年前,分裂的柏林两边都住房奇缺。而今天,德国首都却面临住房过剩。由于需求不足,房地产价格猛降。今天在柏林购买一幢房子或者地产,只须付出8年前一半的钱。

“尽管那份报告不是完全准确,但在人口减少上被证明是对的。太丢脸了,整个柏林的城市规划被迫做了很大调整”,哈杰告诉记者。

当政府意识到柏林人口的问题时,这座城市已经从一个地理和精神上双重分裂的“前沿阵地”,重新变成市长沃维莱特口中“贫穷但性感”的德国首都,80年代柏林举行的IBA国际建筑竞赛以及统一后针对柏林墙周边地区的大规模城市改造,让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0年后的今天,柏林城市发展部着手进行的工作是将市区道路改窄,以吸引更多人搬回市区居住。

11月16日,在柏林城市发展部,克里斯蒂安·哈杰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专访。

柏林有很严格的建筑规范,市区大部分建筑物高度都受到限制 图/莫希

没有摩天楼的需求

南方周末:刚才我们谈到柏林人口在减少的问题,它对柏林的城市规划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哈杰:受影响的主要是一些大型规划项目,例如亚历山大广场,它是原来东柏林的城市中心,我们将它规划成由摩天大楼组成的商务区,现在这个计划要暂时放一放。

德国统一后,柏林有很多大型建筑项目,例如波茨坦广场建了很多现代建筑,索尼中心、A+T大楼等等,其实像奔驰这样的投资商很乐意建摩天大楼,但是柏林人不喜欢高层建筑,我们不想像法兰克福那样,城市里到处是高楼,所以准备集中建在亚历山大广场一带。

广场上的建筑形式,按照建筑师科勒霍夫的设计,采用柏林传统城市建筑形式 “建筑块体”与摩天楼的结合体。“建筑块体”通常五至七层高,摩天大楼直接放置在建筑块体之上。

地皮卖出去了,招商也全部结束了,我们才发现柏林对办公楼的需求没有预料中那么强,这些高楼建起来以后,担心租不出去。本来卖出地皮的同时,政府会给投资商一个建筑期限,但这次投资商坚持办公室租出60%才开建,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做了个妥协,底下商用这一块先建好,以后有需求了再往上建。

南方周末:我听说柏林有很严格的建筑规范,例如您说的限制盖摩天大楼,这种规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哈杰:这很有意思,1896年,当芝加哥建起第一座摩天大楼时,德国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宫殿和古典建筑,不允许在柏林盖同样的高层建筑,当然这里面还带有一种所谓欧洲人的优越感,当时他们觉得摩天楼是新生产物,很丑。帝制消亡后,德国才开始建摩天楼。但是柏林人还是比较保守的,就算是技术上我们可以达到这个高度,但我们还是选择不建。

德国统一以后,很多国际建筑商又提出要在柏林建造高楼大厦,但我们觉得,历史证明摩天大楼有很多负面因素,除了建筑高度本身,摩天楼在城市街道造成的阴影,柏林人也不喜欢。而且在高楼周边的小房屋的居住条件将受到影响,市民会被迫搬迁。况且柏林并不缺建筑用地,所以不是某种观念决定了不建摩天楼,而是柏林事实上没有这个需求,我们现在做梦都梦不到有这么一天,要盖摩天楼才够住,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有房子没有人住。

市中心的政府机构区是近年来柏林最大规模的规划案。市政府要求政府机构不能够占统治地位,要含蓄,所以这个地区也不能有高层建筑,加上了玻璃穹顶的议会大厦高50米,已经是这个地区最高的建筑了。

柏林的高层建筑绝对不是政府的办公楼,它最有可能是个商业建筑。

南方周末: 柏林市中心是政府办公区域和商务区,这样会不会到了晚上,整个区域没什么生气?

哈杰:我们考虑到这种情况,并且规定,所有办公楼的建设,必须配以20%的住宅建设面积。

所有商业区都有这个要求,柏林墙倒塌后,两边的无人区都投入重新开发,如果按投资商的意见,这些全部要建成商业区,那晚上市中心就真的变成鬼城了,所以我们要求投资商做民居的部分,例如波茨坦广场所有的建筑都有20%的民居,此外它还有30%的娱乐场所,所以晚上也不会太安静。

投资商来的时候我们也比较挑剔,跟他磨来磨去,反正不急,很多建筑商说我们缺乏工作热情,但事实是,是我们需要精心考虑,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所以我们对投资商要求比较高,反正你不适合我们就再找。

南方周末城市中心没什么人居住,这是不是柏林特有的情况?

哈杰:这应该算是柏林的一个特点,你要知道,在二战中这个区域90%被炸毁了,加上柏林墙的关系,所以在市中心留下了这么一大片可建筑用地。民主德国时代,东柏林的同行也做过努力,他们在市中心建了一些高层的板楼,有一次你们上海的市长过来参观,还提出很想去看这些板楼。我想,如果在市中心盖一些类似的建筑群,应该也是能找到买家的,但是,我们的原则是希望在保持居住质量的同时,市中心的居民能有所增加。

很遗憾,因为战争的关系,巴黎市区那种老房子,我们现在没有了。但我们的另一个原则是,不断提高市中心的人文价值,重建城市的肌理。以前柏林的习惯是有钱人住在郊外,现在我们希望他们搬到市中心来。举个例子,我们前一阵把一块属于市政府的空地卖给了一个发展商,他承诺我们不建高楼,而是建成一家一户的小房子。这块地的旁边就是国家歌剧院,附近还有洪堡大学和博物馆岛,这些有钱人是非常愿意在文化上花钱的,所以这些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我们现在有一个工作重点,在德国经济奇迹期间成长和工作的那代人如今年纪大了,他们会把郊区的大房子卖掉,搬回大城市,因为他们来年纪了,开车不方便,加上大城市医疗条件好,文化活动多。他们既有钱,又有文化品味,德国各大城市都在争取这些人。柏林现在虽然不是最宜居住的城市,但我们在努力改善市中心的居住条件。例如城市绿地的保护,很少有大城市能像柏林一样,在市中心有这么大片的绿地,

联合国大会发表过一个报告,指出世界人口愈趋城市聚居化,越来越多的人生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死在城市,我们必须保证城市是以人为尺度进行设计的,例如维持绿地其实很花钱,但我们必须很小心去做,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把马路改窄,限制汽车与人抢道,在柏林,以前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倡建大马路,但我们现在发对这个,宽马路上车多污染多,行人也 非常不方便。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让整个柏林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在柏林市区,工地已渐成珍稀品 图/莫希

没有城市中轴线

南方周末以前的柏林似乎刚好相反,例如30年代,希特勒和阿尔伯特·施佩尔要把半个柏林拆掉来修建城市中轴线,现在你们反而要把马路改窄。

哈杰: 柏林现在没有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它是集权主义政权的产物,因为它需要搞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军事阅兵等活动。我们是一个民主国家,所以没有这个需要。把道路改窄这个规划里也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因素,事实上我们从80年代就开始这么做了,这都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因为整个柏林的人口在减少。柏林有892平方公里 的土地,跟拥有800万人口的纽约一般大,但只有350万的人口,就算包括整个勃兰登堡州,我们也才510万人口,事实上,1940年代的柏林有450万人口。

现在改的主要是原东柏林的街道,那时候他们修的马路非常宽,例如莱比锡大街,现在我们要把它直接改窄一半,亚历山大广场也一样,此外,我们还通过改建部分住宅,让马路转向或者变窄,整个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让车辆不易行走在这些街道上,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

在缩小街道的同时,我们在街道旁修建大型停车楼,我们最大的愿景是,在马路上看不到停着的车。

南方周末: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柏林经常举办很多大型活动,这难道不是需要更宽的街道么?

哈杰:我们设想过这个问题,也做过调查,结论是,柏林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运输量是可以通过非私人车辆解决的。

南方周末所以这个措施的实质是要限制私人车辆,鼓励公共交通?

哈杰: 我觉得不应该把它理解成一种政府强制于民众的行为或者一种意识形态,把街道变窄表现了柏林市民的一种愿望,我们做过统计,一半居住在柏林市中心的家庭是没有私家车的,就算是有私车的人也赞成在市中心活动可以不开车,因为他们也不希望周末受到这么多车辆的影响。所以总的来说,这其实是他们的一种需求,我们政府部门正是要满足他们这种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当然这里面还包括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前汽车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骄傲,但现在这种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