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论输赢: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

到2008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20亿,增长率13.8%,占全省GDP的6.8%,广东文化产业的规模总量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广东为自己设定的时间表是5到10年。

责任编辑:朱又可 袁蕾 实习生 朱怡 徐臻

2008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2720亿,增长率13.8%,占全省GDP的6.8%,规模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2008年深圳软件业的增长速度达到39%,居全国第一

广东报业总发行量、广告额、影响力排全国报业第一

传媒:国家开放形象的一部分

在“广东精神”的导引下,广东人三十年来创造了可贵的广东经验。最容易被标举的是广东的传媒、电影院线和深圳经验。

“一提起广东的文化软实力,人们会想到广东的报业。广东报业领风气之先,率先走出集团化之路,今天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在全国是声名显赫,成为广东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林雄部长说。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看来,广东报业的内容创意好,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这是因为它遵循了传播规律、市场规律。

“1980年代曾经有过思想解放,而广东在全国比较神气的就是开放领先全国,落实到文化里面,哪一个抓住了机遇,把当时八十年代的广州开放的精神,真正转到报纸上来,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一变,大家都在跟着变。这几家一旦形成,就主宰了广东报业的天下,你想再改变就不能回去了。”单世联说。

“报业现在很牛,当年的传媒老大可是电台。”南方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说,1970年代末的报纸、电视尚未发展起来,远没有今天这样风光,当年影响最大的是电台。

但是电台曾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79年以后,广东停止了对香港广播的干扰,香港的广播直接进到广东地区,一下子吸引了广东人,75%以上的听众转到香港电台的频率上。广东电台的三套节目加起来,收听市场占有份额也只有23%到24%。

能听到香港广播对广东业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可以借鉴学习香港广播。广东电台组团去香港考察,回来就下决心改革。

1986年诞生的影响全国广播至今的珠江经济广播模式,最初起名“珠江商业电台”,那个时候还不好提“商业”,最后定名“珠江经济台”,由陈云题名。

珠江广播模式就是全天直播,大板块结构,滚动式新闻,热线电话和听众直接交流。

珠江经济广播推出后迅速扭转局面,半年把20%的收听率提高到70%。现在粉丝追歌星影星,那个时候是追珠江经济台的主持人。

1991年广东台又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全天直播的立体声专业音乐电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原创流行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