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凶猛】国企的逻辑与改革的彼岸

2004年后,改革共识变得模糊,彼岸在哪里?中国成就与西方经验的交集在哪里?该如何定义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否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责任编辑:曹筠武 实习生何旭

当“央企凶猛”越来越被热议时,我想到的是两年半前本报刊发的一场论争。彼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有经济应对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一位一贯捍卫自由市场理论的著名学者随即撰文,认为这与经济学常识相悖,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凡是民间愿意干的领域,政府都不该介入。而不得不由政府经营的企业,也应坚持公益导向、保本微利,而非以利润最大化的保值增值为经营导向。由此观之,上述七大行业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必由国有经济绝对控制。

另一位不那么著名,但曾在中央部委任职,资历更深的学者看后,忍不住撰文反驳:中国学者常引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的作用仅在克服市场失效,中国国企赚钱,一定是进错了行业或“超越了原有目标”。问题在于,中国实行公有制加市场经济,从未将政府或国企的“原有目标”限定为弥补市场不足。前提不存在,如何推演出“进错”或“超越”的结论?

这两人都是吾国第一流之人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在美国拿到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大陆人之一,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在美国拿到MBA的中国大陆人之一。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