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不惧暴跌的股市猎手

“对我们而言,现在的股市绝不是‘水深火热’的灾难时刻。”刘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50年后回头来看,我们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中国机会’之中。”

中国金融业已经从原始市场向华尔街那样的成熟市场转型,这种变化就意味着会引进很多新的东西,像金融衍生品、结构性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等,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蕴藏着大量的套利机会,刘宏就是最先把握这些机会的人

刘宏的成功取决于他个人开阔的视野和对金融业机遇的敏锐捕捉 受访者提供/图


    过去几个月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股市正经历着一场“暴风雨”的洗礼,无论是经验丰富的私募大鳄,还是规模庞大的开放式基金,都跟散户一样,无奈地承受着财富缩水的痛苦。
    然而,就如大自然创造出了无数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特异生物那样,一只小小的“壁虎”却在这场大灾难中怡然自得,就在许多投资者亏损70%甚至“全军覆没”之时,上海博弘投资旗下的壁虎基金却不受股市暴跌的影响。
    这只“壁虎”幸免于难的原因是它并不完全依赖单只股票的价格涨跌,而是追求整个市场中的套利机会,这是一种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投资模式。
    “对我们而言,现在的股市绝不是‘水深火热’的灾难时刻。”3月8日上午,博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在深圳南海酒店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50年后回头来看,我们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中国机会’之中。”
    刘宏强调,他所说的“中国机会”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那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衍生的资产价格上升的机会;而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向复杂市场演化过程中,更多金融产品与风险出现所带来的“套利机会”——博弘投资就是一家以套利为投资策略的“另类”投资管理公司。
    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之前,套利者刘宏也曾像其他投资者那样,在中国股市的波涛里品尝过成功与失败的滋味。

股评专业户
    1989年,青岛海洋大学水产系年轻的化学讲师刘宏携家带口来到了深圳。像许多激情澎湃的创业者那样,刘宏一边在公司里干着平凡的工作,一边在刚刚诞生的股市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炒股和写股评。
    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缺乏经验的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和操作指导的需求,催生了“股评家”这个特殊的职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刘宏凭借着辛勤和敏锐成为市场中赫赫有名的股评家之一。《证券市场周刊》、《中国证券报》等媒体不但定时向他约稿,而且对他的稿件几乎一字不改地全文刊登。“当时就靠卖字糊口,一个月能赚5000块钱。”在回忆起这段“卖字生涯”时,刘宏依然有几分自豪。在经历了一段堪称辉煌的“股评家”生涯之后,深感这个行当“名声不好”的刘宏选择了急流勇退,1994年,刘宏以50万元注册资金创立了新德利财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作为当时国内第一家证券资讯服务商,新德利的经营模式类似于国际著名财经资讯机构布隆伯格,通过向证券公司及投资者提供及时的资讯服务而收取费用。在新德利公司的市场推广过程中,刘宏“著名股评家”的身份给了公司很大便利,“当时很多证券营业部请我去讲课,讲得他们都不好意思了,就买一套我们的软件。”公司便通过这套软件向营业部发送证券信息,并收取每年5万元的年费。
    但随着最初的暴利阶段之后,大量的竞争者开始涌入这个“几乎没有门槛”的行业,并将市场利润迅速拉到了微利状态,信息服务的年费从5万元下降到1万元,“甚至3000元都有人愿意赔本赚吆喝”。
    尽管此时新德利凭借着先行者的优势,市场占有率依然遥遥领先,但兴趣广泛的刘宏已经一头扎进了另一个更加令他着迷的领域:程序化自动交易系统的开发。在国际资本市场中,这种程序化交易系统最常用的领域正是对冲套利市场。
    在刘宏尝试开发程序交易系统的1990年代中期,“对冲基金”在中国远不像今天那么名声显赫。而刘宏第一次接触到“对冲”的概念,更是早在1980年代中期的学生时代,“当时南开大学图书馆里有一本讲美国证券市场发展史的书把我迷住了,我借回来看了好多遍,”刘宏回忆,整本书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冲”,“里边说通过对冲可以化解市场风险。”
    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厌倦了高买低卖式“市场对赌”模式的刘宏有着很大吸引力,“当整个市场都在赌资产价格的变化时,我能不能赌点别的东西?”但对于1990年代中期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刘宏的这一理想显得有些超前,因为当时的市场上还没有任何可以做对冲或套利交易的金融工具。
    面对市场的现实,刘宏尝试开发的第一套自动程序交易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买卖助手”的角色:它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设定,在预定的价格区间进行自动买卖股票。为了开发这个系统,从未接触过电脑程序开发的刘宏甚至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打算“一边自学编程,一边开发系统”。
    这位雄心勃勃的“准程序开发员”甚至连系统的名称都想好了,“当时市场上不是流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吗?我就给我的系统起名叫CAT(计算机辅助交易系统),”刘宏向记者说道,这一名称正好暗合当时流行的一个说法,“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CAT在英文中也是猫的意思)。
    这一系统最终没能开发出来,“哪有边学边编就能做得成的。”刘宏带着宽容的微笑回忆着当年的这段经历。
    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企业家”刘宏并没有放弃炒股的爱好,甚至一度还跟几位朋友一起感受过一把“坐庄”的滋味。“当时也没干别的,就是几个人合买一只股票,而且只买那一只。”刘宏的“坐庄”生涯似乎远没有媒体中通常描述的那么惊心动魄,在他看来,当时股票供应量本来就少,加上市场又在上升,几名“小庄家”的成功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等我们全部抛完以后,那只股票还往上涨了一截”。他没有透露在这次“坐庄”中,自己究竟赚了多少钱。
    尽管从不谈论自己在炒股中的具体盈亏,但刘宏并不掩饰自己在炒股时的心态,“炒股总是有赚有赔,赚的时候很高兴,赔的时候心态就非常糟糕,那种压力和状态一点都不好,所以说炒股票是最有害的。”

迈入“新社会”
    2001年底,“骨灰级”的资深股民刘宏终于第一次体会到了“爆仓”的滋味——在提到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刘宏对每一个细节都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买的是0055(深方大),我是22块多买的,那一段的最高价也就是23块2,抄了个顶。”不仅抄顶,他还通过券商融资透支了将近一倍的资金买入这只股票。而这一“豪赌”基础,则建立在“化学家”刘宏对自己专业判断力的自信上。
    当时深方大声称正在开发一种能够改变半导体特性的新型材料,身为南开大学化学硕士的刘宏在深入研究了这种化学材料的特性后,深信该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将在市场上引起轰动”,于是以风险投资家的态度重仓杀入该股票。
    然而随着熊市的来临,什么材料也抵挡不了市场信心的崩溃。深方大的股价一路下跌至11元左右,“当时自己的钱已经全部没了,透支的钱加上利息也已经出现亏损。”无奈之下的刘宏只能斩仓出局。
    后来深方大的新型材料开发出来了,再后来轰轰烈烈的牛市来临了,但刘宏再也没有碰过包括深方大在内的任何一只股票。“前一段我又看了看它的股价,最低跌到了6块多。”
    刘宏并没有因为爆仓而退出股市,这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他自认非常有毅力,确定了一个目标就会坚持做下去。
    理科出身的他,在爆仓之后已经不喜欢大赢大输,喜欢可以计算和控制的结果。希望做事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是建立在一种智慧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靠运气。刘宏选择了新的交易模式。
    声称自己于2002年进入“新社会”的刘宏,在2003年8月创立了上海博弘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市场中性套利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完全依靠数量化交易模型和程序化自动交易进行证券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直到这时,刘宏才终于把他在1980年代所接触到的“对冲风险”理想,和1990年代中期所投入的程序交易系统融为一体,完成了从“猫”向“壁虎”的蜕变。
    “市场中性其实就是建立的投资组合要能规避市场涨跌风险,依靠建立数学模型来获取利润的投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尽量降低投资组合与市场涨跌的相关性,使投资收益独立于市场的波动。”
    从这时开始,刘宏自己再也没有买卖过股票,而是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公司推出的套利交易基金,从此过上了“套利者”的幸福生活。

“追求绝对正收益”
    博弘投资的第一只套利基金自2005年2月上证ETF指数推出后开始运作,截止到2007年10月底累计实现收益192.92%。在一个股指翻了五倍的超级大牛市里,这一收益率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注意到2005年该基金在指数下跌20%的情况下却获得47.7%的盈利;以及在2007年“5·30”暴跌中,基金收益率依然稳定维持在150%左右的高位,就不难看出这只“壁虎”的最大特性:收益率几乎不受股市涨跌的影响。正因为这一点,在最近流行的《私募英雄》一书中,他被认为是最成功的A股套利者。
    “这是因为我们的投资收益不是来自资产价格的变化,而是来自市场效率的缺陷。”刘宏对时下“对冲”概念的泛滥甚为反感,认为这个词已经变成某种无所不包却没有明确内涵的“流行时尚”。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将博弘的投资模式归入“另类投资”。
    刘宏表示,所谓“另类”,是相对市场中的主流投资者而言的。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赌”的都是上市公司盈利或市值的变化,实质上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而另类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冲等方式把资产价格变化对盈利的影响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同时通过投资模型“赌”另外一些因素变化所带来的投资收益。
    “除了期权、利差等因素外,还有一些近乎匪夷所思的交易变量,比如说波动率曲面的曲率,再比如说远期利率期限结构的陡度。”刘宏向记者表示,正因为这些交易太过复杂,所以“另类投资”模式并不适合于普通投资者,对专业机构和超级富豪们更有吸引力。
    相比起炒股时的“惊心动魄”,今天管理着套利基金的刘宏生活得更像一个深居简出的学者。除了推销基金时的路演和一些学术研讨外,刘宏更多的时间像一个导师那样,带着他的研究团队研究和推算着各种数学模型,“这正是我当年理想中的研究生涯”。
    心态回复宁静的刘宏甚至恢复了自己大学时代的爱好:长跑。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出差,他都带着跑鞋,时刻不忘自己“每天十公里”的长跑“定额”。
    说到这里,刘宏不无得意地提起了几天前自己跟15岁的儿子“赛跑”的成绩:开始时他以为儿子跑不多远就会放弃,故意跑得比平时都快。没想到小孩不但坚持了下来,最后冲刺时还把老爸甩下了三四百米。
    “应该说两个都不错,十五六岁的小男孩能跟下十公里不错;我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头能跟半大小子拼一把也不错,是吧?”45岁的刘宏呵呵笑着,眼里闪动着调皮的光芒。

 

(责任编辑 吴传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