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根本:执政党内合理分权

对于党内分权,半世纪前党的“八大”有过尝试。设立了党内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设立了党内最高执行机关中央书记处,邓小平为总书记;设立了党内最高监督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董必武为书记

责任编辑:戴志勇

编者按: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于9月18日公布,对党内民主的进展及反腐的严峻形势都不乏忧患意识。如何“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并在反腐败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本期刊发制度反腐学者辛宇的探索文章,供参考。

■对于党内分权,半世纪前党的“八大”有过尝试。设立了党内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设立了党内最高执行机关中央书记处,邓小平为总书记;设立了党内最高监督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董必武为书记

图/向春

改革开放30年,从反腐蚀到反腐败也历经了30年。

不争的事实是:经济建设国内外一致认可,同时,卷进腐败的人员之多、金额之巨、职权之重、级别之高的纪录,不断被刷新。中央的论断,四个字多年不变:仍然严峻。中国反腐能否取胜?

得之于政改推动经改,失之于政改滞后经改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之门。但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个门是靠政改之力启动的。

首先以解放思想为号角,恢复了实事求是;其次,终止了领袖个人的高度集权,代之以集体领导;第三,通过重建中纪委,使党内有了比较合理的监督;第 四,此前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其后5天的三中全会,身体力行了党内生活民主化,对全党起了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四项举措都是政改推动经改,使全党 工作重点顺利转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政改慢于、弱于并滞后于经济改革。经改这一腿的过长与政改这一腿的过短,其间的巨大缝隙,恰是腐败迅速滋生蔓延的土壤。

现在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纪检监察体制,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1980年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8·18讲话”,所针对的不是管理、技术层面的改革,而是顶层制度的改革。但此后二十多年的政改,基本上都是技术层面的改革,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8·18讲话”的实质。

尽管改革可以暂时回避实质问题,但问题却不会因为暂时回避而自动消失。

宏观突破不了,微观也要见成效

面对易发多发、不断滋生蔓延的腐败现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缺乏体制改革试点的支撑和宏观战略改革的情况下,为不辱使命,只好采用不断加大惩处烈度 与打击强度来保持对腐败的相对高压态势。于是,人员不断增加,费用不断追加,机构不断扩编,级别不断提升,但30年来反腐败形势还是四个字:仍然严峻。

下面讲,反腐反腐,越反越腐;上面说,取得明显进展,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在认识反腐形势上,公众多说现实,干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