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六十年家国】彭德怀 无私无畏彭大帅

影视剧或者各类文学作品中,彭德怀元帅总被描述成一个“粗人”——他脾气大,爱“骂娘”。甚至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这“火爆”的脾气,他才最终遭到了被迫害致死的命运。

责任编辑:马昌博 郭力 实习生 徐臻 赵一海

1953年,彭德怀的侄女彭钢被接来与彭德怀元帅共同生活。彭德怀膝下无子女,彭钢的父亲也早已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彭德怀视她如自己的女儿一般。

在北京,彭钢入读华北小学。这所中组部的子弟学校当时实行“寄宿供给制”,对伯父尚不熟悉的彭钢更喜欢在寄宿学校的生活。从小艰苦的彭钢对新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不适应——华北小学的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刘少奇家的,罗荣桓家的……都说各地口音。也没有显得她有什么特殊的。

那时候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工作也很忙,经常出差。平时家中彭德怀没有人陪伴,他就希望彭钢能走读。但学校离家走路要半个小时,每天这一个多小时的路上时间,彭钢觉得还不如拿来看书。在她的坚持之下,彭德怀为她买了一辆自行车。

1955年,彭德怀(右)与刘少奇参观海军演习 图/CFP

彭德怀总是担心侄女的安全,一到放学时间,就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不停地说:“这丫头怎么还不回来,不要出什么问题啊!”每次彭钢一推开家门,便看到警卫员匆匆赶来,“快去北屋吧!你伯伯正着急呢!”

彭钢说那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她热爱阅读,至今依然记得自己喜欢的第一本书,《穷儿苦狗记》。这时候,彭钢并不知道,阅读习惯成为了她后来和软禁中的彭德怀最好的交流。

1955年9月,彭德怀被授予元帅军衔。彭钢记得,“那天他穿着蓝色的礼服回来,说‘你看,像不像女人穿的衣服啊’。”这一年,彭钢14岁。

和伯父成为朋友

影视剧或者各类文学作品中,彭德怀元帅总被描述成一个“粗人”——他脾气大,爱“骂娘”。甚至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这“火爆”的脾气,他才最终遭到了被迫害致死的命运。

而真实的彭德怀,酷爱读书,脾气温和,“从没见过他发火”。而酷爱读书这一点,更是令彭钢与伯父有了更多交流。

彭德怀曾跟彭钢提到,战争年代他行军的时候总是有个皮箱,里面背着书,有一次皮箱找不到了,彭德怀很着急。最后警卫的战士找到了,他非常激动。“他总说,不读书的人,是无法认识世界的人。”

1959年,高中毕业的彭钢考取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而此时,庐山会议之后的彭德怀,境遇已经越来越窘困。而彭钢也迫于各种压力,最终休学一年,回到了北京。

1959年9月,彭钢进入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在北京的彭德怀更为孤单和落寞。9月30日,被罢官的彭德怀举家从中南海迁出,搬往颐和园附近的吴家花园居住。传说,这里曾是吴三桂住过的园林,解甲后的彭德怀在院子里挖地种菜,过上了农民般的生活。

彭钢说,她青年时期最先明白的人生道理就是“沉默是金”。刚上大学,她还和一些同学有来往,后来常有指导员来打听彭钢都讲了些什么,她就再也不说话了。

在吴家花园,彭钢对伯伯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1962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七千人大会上,彭德怀又被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这让他更加痛苦。

退下来的彭德怀生活受到监视,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彭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陪伴伯伯一起读书。

她推荐《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给彭德怀看,挺厚的三大本,伯伯看后还和她讨论主人公巴特诺夫,很多外国人的名字彭德怀都能记住。彭德怀最喜欢《马克思的青少年时代》,还买了很多本送人。

他称赞这本书表现出马克思是一个从小就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意志的人,写出了马克思的个性。彭德怀的办公室里放满了书,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二十四史》,还有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以及文学作品。直到他去世前,还在看一本小说《沸腾的群山》。

无私无畏为人民

彭钢利用休学这段时间陪伴着伯伯。

1962年七千人大会,彭德怀被加上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因而彭德怀开始闭门“给中央写材料”,说明自己没有里通外国。这也就是后来集结出版的《我的自述》的一部分,给中央写的材料也被后来称为“八万言书”。这份材料彭德怀就会拿去给彭钢阅读——对她伯父的一生,当时恐怕没有比彭钢更了解的人。在“文革”之后,当彭钢写了自己的“万言书”要求给伯父平反时,主要内容都来自当时阅读的这份材料。

总结那一段与伯父的交往,彭钢回忆说,她觉得伯父的一生,总结起来就是“无私无畏为人民”。

平江起义之前,那时候还是国民党的部队,彭德怀就在自己的队伍里搞了士兵委员会。官兵平等,民主选举。他对战士爱护有加,甚至于拿自己的钱给战士们买蚊帐。平江起义,总共才募集到了八万多块大洋的资金。其中有三万多是彭德怀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他把自己历年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彭德怀当时已经是唐生智部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的团长。

起义之后,部队被编为红五军。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一部前往,与早已在此的红四军,也就是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取得联系。这时候,红四军的状况很差,伤病很多,敌人又要来围剿,红四军希望能突围。而彭德怀带去井冈山与红四军取得联系的部队仅红五军的一部,才七八百人,彭德怀最终说服了同去的其他红五军干部,接受了当时前委的指示,留下来,为突围的红四军断后。

多年之后,抗美援朝之时,作为司令员的彭德怀从朝鲜回国参加国务院会议,各个部长都来了,各个部长都强调困难。他就拍桌子,“你们都强调困难,谁能困难过志愿军?这么多年轻娃娃,因为受冻挨饿白白死掉了。”此次会议之后,才有了全国支持志愿军的群众运动。

“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而最能体现彭德怀性格的,还是那个彻底改变他命运的“庐山会议”和“万言书”。而为了这份万言书,彭德怀是在“调研了青海、甘肃、湖南等许多地方以后,在庐山会议上他觉得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说清楚,考虑到会议快结束了,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才给毛泽东同志写了一封私人信件。”

毛泽东批示彭德怀的信:“印发各同志参考”,并加标题《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8月16日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错误的决议》。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在巨大的痛苦中生活了15年。1967年初他被红卫兵揪回北京,在揪斗中打断肋骨,接着又被专案监禁,直到1973年4月发现癌症晚期入院,彭钢才得到允许去看他。

1974年10月,彭德怀半身瘫痪,他用唯一能动的手紧紧拉着彭钢说:“我想死后和你们的父亲埋在一起,但是他们是光荣的烈士,我却被打成反革命,我怕玷污他们……”说着眼泪流了下来。11月29日,自称“我仅是一个幸存者”的彭德怀辞世,他的骨灰被化名“王川”寄存在成都的一座公墓里。

彭德怀走后的日子

1978年,彭钢看到很多曾经被打成“右派”和“反革命”的同志都陆续得到平反时,她决定向党中央写信,为伯伯澄清冤屈。

彭钢此时意识到,伯伯一次次反复向她讲述“八万言书”,似乎早有用意。她写的就是伯伯“八万言书”讲的事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知道了,答应帮助彭钢。她从此一头埋进回忆中,写作的过程非常艰辛。从来不抽烟的她,一夜抽了一盒烟。二十多页的纸她不知改了多少遍,写了几个月的时间。

彭钢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当干部,当工人,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政策回到部队。在总参气象局、总后研究所、干部部、总政纪委等部门工作,曾任总政纪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少将军衔,是十三届中纪委委员,十四、十五届中纪委常委,1998年底退下来。

做官越久,她越能体会到伯伯的不易和勇气。在她从事纪委工作期间,很多上级领导不好处理的事情,最后就派彭钢去“排雷”。有些本来查好的案子,由于一些原因,上级领导犹豫不决,就让彭钢重新写报告,甚至吃饭时也有领导劝她,“你手抬一抬就过去了”。彭钢说:“首长,这不是抬不抬手的问题。”

2007年,有朋友来告诉已经退休的彭钢,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免职。审判时,他对所有罪行供认不讳,只有一项,死都不承认。他曾给某军事学院批了几千万,凭他一贯的做事方式不可能分文不取。王守业急了,无奈地喊道:“我敢吗?那个‘铁姑奶奶’的侄子在那里工作,我不是往枪口上撞嘛!”

王守业提到的“铁姑奶奶”就是彭钢。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