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海外经济要闻

忽视穷国需求六年全球贸易谈判空谈
《纽约时报》7月21日

  自2001年美国为反恐帮助启动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以来,六年过去了,欧洲与美国、富国与穷国以及农业国家和工业国家之间的分歧使谈判陷入僵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成为其中一个新的重大因素。它把中国、印度和巴西托入全球新兴市场金字塔的顶层,引发墨西哥、智利和泰国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担忧。印度和巴西拒绝调低关税,担心中国等出口推动型经济体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第二梯队抱怨被印度、巴西及其他快速发展国家挡在门外。非洲等地区最穷的国家则控诉那些自命为穷国谋利益的较富裕的发展中经济体实际上忽视它们的需求。世贸组织上周公布多哈回合关于农业谈判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的两个妥协方案,希望各方在此基础上最终达成全面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协议。

非洲织布机的困难
《经济学人》7月21日

  在非洲内陆国家莱索托,纺织业是这个180万人口的穷国惟一值得一提的产业,它是非洲对美国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次撒哈拉地区的服装贸易能否在来自亚洲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除了南非,非洲其他国家的服装产业严重依赖市场准入优惠协议,而世贸组织已决定富国应当向所有穷国延长优惠待遇政策。在继续获得优惠待遇的前提下,兴建更多的纺织厂、非洲国家间更好地合作、提高生产力以及向高档市场转移,也许是莱索托的选择。

美国低息贷款时代结束
《时代》7月30日
  近几个月来,全球金融市场受到利率大涨、对冲基金和抵押贷款等问题的冲击,处于恐慌的边缘。随后,金融市场在争论中冷静下来,道琼斯指数突破14000点。股市大调整也许不会马上到来,但对大多数美国人影响更为深远的事情已经发生:随着利率逐步上行和贷款标准收紧,美国的低息贷款时代已成历史。在本世纪初,低息借贷几乎完全推动了美国房地产热潮,并允许消费者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但现在他们再也不能指望靠借贷摆脱困境了。1990年代中后期,美国是全球惟一较健康的经济体,而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海外金融市场兴起并吸引资金进入,不断上涨的商品价格也使美联储与通胀的斗争复杂化。因此,美国消费者再也没有稳定的低息贷款可依靠了。

“非中国制造”商机突现
《商业周刊》7月30日

  随着美国消费者对食品危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标明成分原产地的食品企业正享受着新需求带来的美好时光。今年早些时候,“非中国制造”的产品还因为价格较贵而受冷落,突然间,来自中国的受污染产品甚至还没来得及下架,“非中国制造”就已经成为推销员口中的一个主要产品特色,也成为此轮风波中食品企业寻找出路的一线希望。

日本企业吸引女性回归职场
《华尔街日报》7月23日

  日本女性在过去只被看作“临时工”来源,1990年代日本经济萧条时期,女性还首当其冲成为企业的裁员对象。不过,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促使日本企业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对聘用女性员工产生了新热情。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不断扩张,去年该国的工作岗位14年以来首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态度上的变化对日本女性而言是个好消息,但在充分利用女性劳动力方面,日本要达到其他国家的水平仍是任重道远。
(编译:温翠玲)

■声音
  “中国问题作为保护主义者惯用的一张牌,正在被一些政客们滥用。在贸易问题上抨击中国并非一个好主意,在我看来,中国政府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中国需要继续推进经济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主管西蒙·约翰逊日前公开表示,当前国际上在经济贸易方面对中国的指责和攻击,是“过火和不合适的”,其本质上只是西方政客保护本国市场的借口。他表示,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繁荣的贡献,理应得到世人更多肯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