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为何得诺奖的总是华裔?

前后9个诺贝尔奖华人得奖者中,8个是华裔,这是否值得我们深思?

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有“光纤之父”之称的美籍华人高锟,同另外两名美籍科学家,荣获这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引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议论。香港中大举行庆功会,纷纷赞扬高锟的为人为学,而本身也是诺贝尔奖得主的杨振宁博士又发出了预测,说高锟这次因为应用物理的发明而得奖,表明未来20年中国人可以在本土得奖。

其实,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宣布,表面看是瑞典的大事,实际上是美国的盛事,因为除了有争议的和平奖和文学奖,其余主要奖项的主要得奖者,大部分都是美国人,或者说是美籍科学家,黄皮肤的中国人近年来也有不少优秀科学家得奖,但大都是美籍人士。前后9个诺贝尔奖华人得奖者中,8个是华裔,这说明了什么?是否值得我们深思?

我认为,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人才聚居地,好的科学家,包括中国人,还是向往美国。说得更透彻一点,美国是有很多问题,但是其教育立国、科学立国是实在的事情,而非只是忽悠人的口号。

第二,美国有最好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最雄厚的研究经费。大家可以想一下,为什么美国可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其他国家难以做到?很简单,美国有最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有不急功近利的学术发展策略,也有适合科学家长期居住的社区人文环境,这些是完全配套的,互相配合的,不是单靠政府支持,单靠政府出奖学金。学校社区连成一个整体的“软实力”环境,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美国用机枪大炮在海外逞威,能收服多少人心?但美国的学校社区研究机构,不用强迫,就能吸引当代各国的一流人才来归,而且他们的后代也会在美国得到教育。

对此,中国应该很好的反省。中国人并不笨,也有很优秀的天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并不差,但是,年轻人基础教育完成后,必须要出国,才能得到真正的深造,而要得到诺贝尔奖还是要到美国才行,为什么?

究其原因,即使杨振宁教授不说,也可以随便列出几点:中国仍然缺乏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这样就难以出现天马行空的创意人才;中国缺乏进行高端研究的基础设施,或者说实验室,这使优秀的科学家,尤其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华裔科学家,难以下决心回来报效祖国;中国缺乏培养创新头脑的人文环境,缺乏适合全球最优秀科学人才长期居住的社区条件,这就决定了不少优秀人才难以带领全家回来,怕耽搁了下一代的成长。

更不用说,中国在科研创新上的投资严重不足,评定科研项目的决策上有太多的人际关系因素甚至腐败,大学及研究机关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官僚主义,这绝对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我们看一下长江学者评定的争议就一目了然。

也因为如此,外边好的人才,甚至诺奖的得主和未来可能的得主,为了巨额的报酬,为了盛情难却的邀请,可以到中国走马观花作秀,但不会留下来,搞一番事业;而里边好的人才,则都要往外走,往外突围,尤其是往美国走。

我们不必有太沉重的诺奖情结,但美籍华人可以得奖,本土中国人得不到奖的事实,也是一个警钟。杨振宁教授预测多少年之后中国人可以得奖,那还是一种廉价的“心灵鸡汤”,如果杨振宁教授能说出“我即使留在中国也能得奖”,那就真的振奋人心了。

大家都说,刚刚患了老年痴呆症的高锟要是早一年得奖,他会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我要说,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高锟更想要的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能够成为出诺贝尔奖人才的摇篮。

中国经济正在赶日超美,但愿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吸引上,也能有朝一日超越美国,这才是大国强国的雄心和气象,才是中国应该对世界做出的应有贡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