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业:争议中的拯救

绍兴非常普遍的企业贷款 “互保链”,导致政府对那些骨干企业不得不救。而当地政府则将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应对地方金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责任编辑:邓谨 助理编辑 温翠玲

绍兴非常普遍的企业贷款 “互保链”,导致政府对那些骨干企业不得不救。而当地政府则将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应对地方金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除了华联三鑫、江龙、金雄、五环这四个极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大企业之外,政府对其它仅是镇街龙头的中型纺织企业的拯救,仍旧遭到非议。

2008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国最大的纺织城——绍兴中国纺织城生意冷清。纺织业占绍兴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解决由企业倒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图/CFP

拯救三印公司

虽然纺织业大势不好,很多企业开工不足,但绍兴三印印染今年前8个月税收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绍兴县兰亭镇副镇长陈其龙的心终于完全放了下来。

去年年底,三印印染的资金链出了问题。如果三印倒下,其1.3亿银行贷款很可能成为坏账。而且,三印还牵涉两个“互保”关联企业的稳定以及八百多职工(其中工厂所在村村民四百多人)的就业。

那时,绍兴多家年营收上10亿甚至过百亿的大企业华联三鑫、江龙、五环、金雄等纷纷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纺织业占绍兴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占兰亭镇工业经济总量62%,现在因为龙头企业纷纷出事而一片风声鹤唳。

去年11月3日,三印印染的老板肖炳炎因征地补偿纠纷,打伤工厂所在村村民被判刑一年零两个月。

副镇长陈其龙开始自己收拾残局。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三印所有相关方的情绪,确保三印资金链正常。

先是供货商。陈其龙拜访了主要的供货商并召开了供货商会议,旗帜鲜明地向他们表明了政府的态度:政府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不会让三印倒下;供货商此时要与三印共患难,维持正常业务,否则最后三印倒闭了,谁都拿不到钱。

事发前与三印的业务关系正常的供货商本还在嘀咕,但闻政府此言,权衡利弊,均表态不再逼债,陈其龙首战得胜。

对于各家银行和县法院,陈其龙自感作为一个小镇长分量不够,便陈请相关主管领导副县长孟柏干、县委常委赵建国出面,直接与各银行领导、县法院等直接沟通,说明政府的态度,取得他们的谅解支持。

11月18日,陈其龙与县里协调,让县金融办等出面,组织了10家银行、2家互保企业、镇政府等几方参加的协调会。

会上,大家达成一致:银行保证不收缩减少三印的贷款;不增加贷款的附加条件;各方不增加企业负担,企业保证生产稳定,按时转贷付息,互保单位保证继续正常给予贷款担保,镇政府承诺帮助解决转贷时的资金周转问题。

此时,绍兴县正在为华联三鑫、江龙、五环、金雄等大企业的问题而头疼,三印放在他们面前只能算小企业,兰亭镇只好自己想办法。

三印在10家银行的贷款,单笔金额都不大,最大一笔2000万,最小的只有500万。此时,只要解决了三印最小一笔500万贷款的还款资金,银行收回贷款后即可续贷,三印的资金流转就可活起来了。

陈其龙想到了镇上的担保公司。这个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的小担保公司,本是服务于镇里家庭小工业三五万的贷款需求而设立的,成立于2007年,镇政府出资虽只100万,但其他八家企业股东每家出资是50万,因此镇政府有相当的话语权。

陈其龙的解决办法是由这家镇政府相对控股的担保公司出面担保,由三印向县汇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来还银行贷款。

汇金实际上也是2008年10月初,绍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由国有绍兴县水务集团参股19%的一家刚刚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政府也有一定发言权。现在,这个小额贷款公司派上了大用场。更何况,这个有担保的短期融资风险并不大。

此后,利用这个500万的转贷额度,镇里为三印解决临时转贷资金七十多笔,累计1.2亿贷款金额,三印的贷款规模得以保证,流动资金问题圆满解决。

于是,在镇政府的斡旋和关键帮助下,肖炳炎妻子与两个已在企业服务多年的副总主持三印平稳运营,转危为安。

陈其龙解救三印印染的做法得到了绍兴金融办主任陈文荣的肯定,并在全县做了系统总结和推广。

陈文荣将兰亭方式称为“应急式”担保,就是由政府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对处于困难中的企业,提供短期转贷和应急流动资金贷款的担保。

拯救纺织行业三印印染的解救故事并非个案。

绍兴县已将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应对地方金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绍兴县排在中国十强县市七八名,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业中心和市场,年营收超1亿的企业已达297家,超10亿的有33家,超20亿的19家,经济实力强大。但是,由于主业单一,纺织业受内外环境冲击之后,区域经济受冲击的程度异常严峻。

更为艰难的是,绍兴非常普遍的企业贷款“互保链”,导致政府对那些骨干企业,不得不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绍兴是中国乡镇企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初,为了解决乡镇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乡镇企业之间相互贷款担保,就成为当地普遍流行的融资手段。

19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普遍改制后,私营老板们对给人担保相对谨慎,但原有的担保关系不得已被继承。2000年之后,纺织企业普遍大发展,互保链再次疯狂成长、盘根错节。

于是,整个绍兴相互拉扯并纠成一团的互保链,将几乎大部分大企业变成一个利益整体,政府被死死捆在其中。

2008年年末,绍兴县纺织企业开工率,按照业内多人的估计,一度到了夸张的一半甚至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程度。

为了应对众多企业陷入困难的极端局面,出台了38号和42号文件,承诺对华联三鑫、江龙、五环、金雄四家大型企业的资金风险,政府承担一半。

2009年年初,为了化解这种“互保链”的金融风险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绍兴县开始构建“以奖转股、国资控股”的县、镇两级政策性担保体系。

按照这个模式,政策性担保公司由政府出资45%,将县里奖励给企业的资金“以奖转股”,由企业投入担保公司,其中50万以上的大笔资金投入县级政策性担保公司,50万以下的投入镇级政策性担保公司。

由此,绍兴形成了8家注册资本3亿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其中县级公司注册资本9700万,而滨海和柯桥开发区的也超过了5000万。

在没有成立担保公司的镇和街道,绍兴县成立了股权结构和资金来源类似于政策性担保公司的8个转贷基金,以发挥同样的作用。

“现在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基金的资金实力还是太小,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充实注册资本,同时将政府45%的配套投资不断追加,形成9个亿的资金规模。”陈文荣说。

2009年初以来,绍兴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累计提供了8.3亿的贷款担保,而转贷基金业提供了2.4亿的担保。

为了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绍兴县政府殚精竭虑。

2008年,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孟柏干想出了一个奇招。县财政与绍兴市商业银行和交行绍兴支行达成一致:县财政给予两家银行各1亿的财政存款,两家银行以1∶2的比例匹配,放出单笔不超过300万的中小企业无抵押信用贷款。

现在,这两笔财政存款,支撑了2.3亿余额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

绍兴县还借鉴杭州经验,与阿里巴巴、建行合作,由建行、县财政各出资1000万,阿里巴巴担保1000万资金风险,成立网络贷款的风险池,由建行将其速贷通、大买家等网上贷款产品,按政府出资额的30倍,对绍兴县阿里巴巴网络商户,提供网上操作即可办理的信用贷款。

绍兴县政府承担资金风险,甚至直接出资,对企业进行的“父爱式”拯救,稳定了绍兴县的经济。

今年上半年,绍兴规模以上纺织业总产值同比增加了2.9%,绍兴纺织城的面料成交额,也增加了13.9%,整个纺织业已经初步稳定并逐月回升。争议

但是,拯救不是没有副作用和争议的。

除了华联三鑫、江龙、金雄、五环这四个极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大企业之外,政府对其它仅是镇街龙头的中型纺织企业的拯救,仍旧遭到非议。

在反对者看来,政府是被银行、出事企业和地方领导等各利益方“忽悠”的,那些企业本就该被市场淘汰,就算倒闭也不足以发展成全局性的困难,政府根本没必要拿纳税人的钱为他们埋单。

而且,一个严重的道德困境产生了。“很多出事的老板,钱都拿去澳门香港赌博,养二奶三奶甚至四奶五奶去了,政府有什么理由拿老百姓的钱为他们埋单呢?”有人如是评价。

其他场合,依旧在扩张的绍兴县一位大企业管理人员直言不讳地说:“谁说我们是私企政府不管,真出了事政府一定会管的。”

危机并没有远离。在绍兴县,跟业内人士甚至是老百姓闲聊,他们都能举出个把资金链仍高度紧绷的企业。政府也在痛定思痛,开始不断总结教训。

5月,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的“民营企业财会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财政、税务、公检法、工商、电力等18个部门参与。

此举旨在纠正民企给不同部门和银行的多套账目导致的企业实情的隐瞒欺骗,解决各单位信息互不沟通,政府难以掌握企业真实状况,只有出事之后才被动应付的局面。

依此,绍兴县民营企业财会监管预警信息化平台同时建成,参与联席会议的各职能部门,将通过这一电子系统上报规模以上民企的财务动态,政府对企业的监管的真实有效性和预防性将大大提高。

县委组织部也计划加强党委系统对企业的监督,成立民企业党工委和纪工委,委派党组织负责人进驻部分大中型民营企业。

干部进企业

2008年年底,绍兴县委组织部组织了一次重点企业座谈会,希望了解这些重点企业的所思所想,并采取应对之策。

但是,县委书记徐焕明发现,大家提出了各自企业各种各样的困难,老总们情绪低迷,对企业和经济前景非常悲观。

座谈会引起徐焕明的深思,他想起温总理那句著名的话,“信心比黄金可贵”。

2009年年初,徐焕明组织了一次功勋企业家表彰会,挑选了18名创业30年以上、有社会责任感的老企业企业家,重奖以纯黄金铸造的大奖章,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在随后的春节团拜会上,县里四大班子和镇街一把手齐集,分坐在四十多位企业家之中。针对这次危机中多起多元化投资失误导致的危机,徐焕明第一次对这些企业家提出“有经营才能、有全球眼光、有社会责任”,以及“爱主业、爱资源、爱家乡”的要求。

春节后,“千名干部联企促发展”运动发起,1300多名机关干部被分配与1500多家企业定点联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县领导带队到定点企业进行一星期的蹲点式调研;5月,经过双向选择,20名干部作为“助企指导员”被21家大企业挑走,进入企业直接为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绍兴钱清镇新甸的衬衫布供应商绍兴新乐纺织公司,就是“助企指导员”制度的受益者。

县里推出“助企指导员”后,新乐根据自己的需要挑了县工商局干部潘华美,让她到系统内的省工商局,帮助将企业名称中的“绍兴”改为名头更大的“浙江”。

今年以来,产值4亿,规模不大,但具有产品研发设计与市场销售两头抓的商业模式的新乐,成了绍兴县树立的产业升级转型的典型明星。董事长王明煜成了县里组织的各种大会小会的先进经验介绍者和媒体宠儿。转型

借着危机,县政府试图让按老日子快过不下去的纺织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2008年年底,县委专门出面组织了两月一次的“企业转型升级柯桥大讲堂”,请郎咸平、陈雨露等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企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

郎咸平到时,可容纳450人的会场被800多人围得水泄不通。现在,郎咸平整合“6+1”产业链,即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6”大流程,和“1”即制造业整合起来,才能获得高利润率的观点,已成很多绍兴企业管理层耳熟能详的看法,包括新乐的办公室主任徐国友。

现在,绍兴县更大的野心,是在纺织制造和贸易两大国际中心的基础上,将绍兴县提升为国际纺织创意中心。为了这个目的,建设纺织总部基地、科技研发高地、时尚中心的计划,以及月月有展会的推广计划已经开始。

对绍兴而言,纺织面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积累微薄的科研创新,让企业往服装、家装以及销售等成熟下游产业转型,并不容易。

面对现在产能过剩、内外交困的局面,转型升级已成绍兴纺织的“华山一条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