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真有“聪明药”?

影响大脑基本功能的药物是否足够安全,能不能摆在药店的货架上,与非处方药一起售买?现在,这些问题已在神经科学家、内科医生和伦理学家中引起了激烈讨论。

责任编辑:朱力远

目前,市面已有一些似乎能改善认知能力的药物,但这些药物真的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聪明药”吗?

在未来主义者眼里,“H+”是加强版人类的代号。加强版人类将能利用干细胞、机器人、提升认知能力的药物等各种先进技术,突破人类生理及心理局限。

实际上,利用药物提高智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规划能力等基本认知功能),已不再是未来主义者的幻想。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将20世纪90年代称为“大脑时代”,而此后的10年,更可谓是大脑升级的时代。

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对神经增强剂、益智药、“大脑伟哥”等药品的问世几乎是一片欢呼,人们对“聪明药”的迷恋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自我增强的时代已经到来:考试前,大学生常从朋友那里要几片利他林(Ritalin,一种中枢兴奋药),以便熬夜奋战;急赶进度的软件工程师,或想保持敏锐头脑的企业管理人员,则会服用几粒莫达非尼(modafinil,新一代的兴奋剂)。在他们看来,这些药物的作用绝非一杯咖啡可以比拟,不仅能醒神,还能让服用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记住有机化学中复杂的分子式,或者清楚地阐释担保债务凭证的秘密。

对认知过程分子基础的研究,最终将在科学家和制药公司的努力下,转化为能改善智力的药物,进一步加强人类自我增强的能力。虽然科学家研制这些药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痴呆症患者的智力,但不可避免的是,当医生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开药时,也会让更为庞大的、患病程度较轻的老年群体服用这些药物。与认知增强剂相关的伦理问题已引起广泛讨论,这些讨论也让人们意识到,认知增强剂很可能将成为一种常规药品,面向所有人开放。

一些学术论文和新闻报道已经在质疑:在大学入学考试前服用认知增强剂,是否会导致不公平竞争;雇主要求员工服用药物,以按时完成公司的生产任务,是否属于违规行为。在舆论指责雇主利用药物进一步压榨雇员的同时,人们也对这些增强脑力的药物的真实效果提出了质疑。影响大脑基本功能的药物是否足够安全,能不能摆在药店的货架上,与非处方药一起售买?现在,这些问题已在神经科学家、内科医生和伦理学家中引起了激烈讨论。

一些大学生和企业管理人员服用类似于兴奋剂的药物,来提高记忆力,使思维更灵活。但实际上,没有研究证明这些药物具有这样的功能。

争议漩涡中的“聪明药”

认知增强剂是否安全有效?广泛使用后是否会引起道德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尽管争议不断,但人们对认知增强剂确实有很大的需求量(这些药物原本是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即ADHD等疾病)。2007年,一篇调查报告指出,在过去12个月中,美国有160万人并非为了治病而服用过处方兴奋剂。合法的精神兴奋剂包括苯哌啶醋酸甲酯(methylphenidate,即利他林 )、安非他明(amphetamine) 及莫达非尼(modafinil)。据报道,在某些学校,1/4的学生都在服用这些药物。去年,《自然》杂志发起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来自60个国家的1,427位科学家中,20%的人表示服用过苯哌啶醋酸甲酯、莫达非尼或β-受体阻断剂(能减轻怯场反应)。总的来说,人们使用上述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注意力。通常,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医生来获取药物(一些药物是为医治某类疾病而研发的,但医生有时会用它治疗其他疾病,不过制药厂商不能宣传药品说明书上未提到的用途)。

人们对这些化学药品的需求量,可能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剧而增长。神经技术工业组织执行主席扎克&midd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