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庆祝?也许二十年之后吧——德国统一20周年之际访君特·格拉斯

格拉斯说,许多方面超过了他的预言,20年后德国东西部的工薪待遇还是不一样,西高东低的结果造成数百万的原东德人向西部流动,东部很多地方成了人烟稀少的地区;极右的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澎湃。他甚至语出惊人:东部实行的是殖民主义资本主义……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朱怡

10月16日,是君特·格拉斯82岁的生日,也是他的小说《铁皮鼓》出版50周年。

也在这一天,德国《时代》周报公布的一项由5万名读者投票的文学调查结果,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列德国畅销书第一名。而1959年,不莱梅市政府曾收回颁给格拉斯的不莱梅文学奖,原因是《铁皮鼓》中有过多的色情内容。

《铁皮鼓》的出版商在小说出版50年后为作者举办读者见面会、生日派对、朗诵会和电影《铁皮鼓》放映等活动。这天的格拉斯,穿上了暗红色条纹的衬衫,灰色的长裤,棕红色皮鞋。读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人请格拉斯签名,有人为他带来了生日礼物,当出版商为格拉斯献上生日礼物和香槟时,现场的人都为他唱起了生日歌。

在《铁皮鼓》朗读会上,格拉斯和来自德累斯顿的爵士乐手君特·宝贝·夏天(Günter·Baby'Sommer)一起登台表演,宝贝·夏天负责打鼓,格拉斯负责朗读。他们二十年前就认识了,当初还是民主德国时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起练习,在之后的年月里演出了很多场。

今年是德国统一20周年,在东西德的统一过程中,格拉斯曾利用一切场合呼吁,“统一”应该缓行。他将这种孤立的反对之声自嘲为《铃蟾的叫声》,一如中国所说的乌鸦的叫声,乃“不祥”之音。该书于1992年出版。

格拉斯语录

○扎紧“自己的篱笆”


他们有什么资格批评中国?至少中国取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而民主在我们这里也未必就尽如人意。我真想听联邦总理亲口说在中国判一个人死刑比杀一头猪还容易。但问题是中国人并不这么做!我想对他们说的是,如果德国人能站在自己那段耻辱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也许才能够与中国人进行更好的沟通与交流,非常遗憾他们已经忘记了。

这就是我说的有个 “自己的篱笆”,你也是个新闻工作者,所以你也要好好学学如何扎紧“自己的篱笆”。要去伪存真,看到事实的真相。

○粮食问题

我写了一部厚厚的小说《比目鱼》,主题就是人类的饮食。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一讲到我们的历史,人们总是想到战争与和平,或者教会王权的斗争等等,但人类饮食——这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最根本条件——的变化,却似乎被我们放到了遗忘的角落。如果我们看一下现在所处的世界,就会发现现代科技几乎已经无所不能:我们可以登上月球,几乎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我们却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恰恰相反,全球受饥饿威胁的人口每年都在不断增长,现在又遇上了金融危机。《比目鱼》一书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一直都存在的、未被解决的问题。

○“正确的阐释”

我们在课上一定要提防这种“德意志狂热”,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强迫学生在几乎还没有读过或者读通某部作品的时候,就必须去阐释这部作品,而且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阐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正确的阐释”。每件艺术作品都包含、承载着无数的理解和阐释,无论是赏画体验还是阅读体验,它是会变化的,你在自己身上就能体会这种变化。

我认为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不管它是一段音乐、一本书、还是一幅画,它都是发散性的,都不存在一种有用的“应用理论”。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只是填鸭式的教育,规定只有一种阐释——通常就是教师的阐释,就会造成学生将注意力转向“修饰”,“修饰”一包含于其中,就会把他们教育成投机主义者,他们会努力去听出教师的话外音,揣摩教师想听到什么答案。他们就会完全放弃自己对于一幅画或者一本书的诠释——其实这种诠释甚至完全可以是很疯狂的——而只是围着教师转。这不是教育的目的。

(南方周末记者张英采录,姜文翻译)
今年他出版了日记《从德国到德国的路上》,这本书对东西德统一后的20年进行了全面总结。格拉斯说,许多方面超过了他的预言,20年后德国东西部的工薪待遇还是不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