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元 漩涡中的武大教授

“一个绝症设计师也许此刻才会明白,人生真的就像设计作品,最终的呈现永远无法完美,外在的干预可能会让它遍体鳞伤”

“一个绝症设计师也许此刻才会明白,人生真的就像设计作品,最终的呈现永远无法完美,外在的干预可能会让它遍体鳞伤”

3幅用德产“红环0.18”绘就的、纤细而又流畅的设计图纸被高高挂起,天马行空的离奇组合线条,如同急促的呼吸与贲张的血脉般具有最直观的生命气息。

图画背后,是斑驳的黑褐色幕墙,年代久远,土黄的墙裙早已脱落;下面的桌子被七零八碎的药水瓶、胶囊盒、营养剂占满,不锈钢的保温桶里还有尚未吃完的糊状流食。正对着图画躺着的男人,也如作品上密布的线条,被几根白色的塑料导管不规则地萦绕。所不同的是,在这个男人身上,你不会觉察出丝毫的生命气息。导管一头连着他的鼻腔,并直插开胸后的气管,一头接上湛蓝色的呼吸机。

张在元

男人是3幅图画的作者,也是这间病房的主人:张在元。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他会让护工将病床摇高到自己刚好能看见图画的角度,眼神里透析出满意的光芒。

作为一名屡获国际殊荣的建筑设计师,和一位知名学府城市设计学院的开宗元老,张在元最快乐的时光,便是设计和绘图的过程;包括“长江水晶宫”这样的著名意象,和“广州生物岛”这样的宏大实体,都经由他的画笔完成。而熟悉张在元的人评价:相较于他充满戏剧效果、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而言,设计作品中呈现的发散和想象都要逊色不少。

更有人说:病危前的张在元,无法设计自己的人生轨迹,他无法获知也无法阻挠别人对自己意志、情感的设计。

最不惧怕领导的人

1950年,张在元生于湖北省公安县。文化大革命爆发的那一年,他刚好初中毕业,被强令回家务农,并在一年后调任“国防三线建设建筑设计描图员”。

十年浩劫期间,他的全部工作就是手绘毛泽东画像,大的一共画了260多幅,小的则无法统计。多年以后,即便是在高水准的国际设计师大赛上,评委都会叹服张在元的绘图技艺精湛。这些老外无法想象,来自农村的张在元,以反复临摹毛泽东头像替代和弥补了本应接受的正规素描术科训练。

张在元的身体素质不错,曾被选送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过几年通讯兵。部队转业后,张在元到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教研室当助教,同时兼任武汉军区总医院的“黑板报顾问”。在计算机制图还无从谈起的80年代,张在元近乎承揽了学院及相关单位所有的“美工”活儿,包括办公大楼里的科室门牌,医院门诊专家头像,还有图书馆墙上的宣传贴画。他由此与图书馆达成协议:将自己的借书册数增加了10倍;又据此向医院借来一间废弃的空房,作为自己的专用工作室。这些原本都是教授才能索取的福利,这个助教从报到的第一天开始,就有着太多的与别不同。

他最不惧怕的就是领导,无论校内校外。为了拍摄一部设计专业的电化教学片,他连跃三级,直接找到时任院长塞风,借来这个副厅级一把手的专车,并拿到一笔相当于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