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建汶川震区一年间:观念冲击比高楼大厦更值钱

“广东对汶川的对口援建,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的援建,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精神的援建。”

责任编辑:曹筠武 实习生 何旭

“5·12”大地震之后,广东援建团进驻汶川已历一年。在汶川的高山河谷之间,广东建起现代化的住宅、学校、医院和各项公共设施,“汶川的硬件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但高楼大厦并非广东援建人员眼中最大的成绩,在江门市援建工作组组长甄励富看来,所有的硬件设施都只是在“栽培土壤”,在那些设施先进的建筑和设施背后,思想开放的南粤文明给相对封闭的汶川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或许才是“希望的种子”。“如果改变了思想观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将会比我们援建几十个亿还大得多。”甄励富说。

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让这个躲在群山之中,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羌城,也许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而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也感慨:“广东对汶川的对口援建,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的援建,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精神的援建。“

汶川一中的草地足球场在背后的大山映衬下格外醒目 图/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要“马上”,不要“恼火得很”——把广东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带给汶川

进驻汶川后,甄励富开始特别怕有人跟他说两句话。一句是“马上”,一句是“恼火得很”。

2008年8月7日,甄励富带着江门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雁门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抵达汶川雁门。

年近50岁的甄励富用三天半时间,走遍雁门乡9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三天半的实地调查,他不仅看到了各村受损的严重程度,也看到了村民生活的艰难,“基础设施跟几十年前没有多大差别。道路还是山路且不通车,又没有水喝。”

甄励富发现,实际工作中,汶川当地人最喜欢说“马上”。甄励富以为,这就是立即的意思。

一次,正打算上厕所的他接到一名施工队负责人的电话,说找他有事,甄励富便问:“什么时候到?”该负责人回答得很干脆:“马上。”甄励富于是决定忍着“内急”等那名负责人来。“我听着那口气,应该是三五分钟就能到的样子。”结果,一等半个多小时,让甄励富大呼上当。

还有一次甄励富通知乡干部开会,说好是上午9点,结果到了上午9点30分还没到,打电话过去询问,都说“马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