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娱乐】大人物的挥霍与理财

人到了一定层次,金钱恢复了原本面目,就是个工具。从对金钱没概念,到“君子役物”,需要一个过程

最近,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的日子很不好过。继被前财务经理、银行、前妻上门追债后,凯奇又面临新一轮的财务危机。据报道,有地产投资公司起诉他欠款两年之久。人们惊讶地发现,片酬2000万美元的影帝如今连300万美元也还不起了。

他大肆挥霍,毫无理财观念。凯奇的败家史,他的前财务经理算是有发言权的。经理列出了凯奇的购物清单:2007年:豪宅3所;私家车22部,其中包括9辆劳斯莱斯;名贵珠宝12件;艺术品47件。2008年:豪宅15所;游艇4艘;私人岛屿1座;私人飞机1架。

其奢华的程度,简直能和国内那些一掷千金的富豪们斗富了。所以,凯奇落到今日,一点也不奇怪。倒是他和前财务经理的口水仗,颇有些看头。陷入危机后,凯奇埋怨全因前财务经理“指挥不当”,“亏空自己的资产”,导致欠缴税款,并将其告上法庭。财务经理则反控告,声称凯奇拖欠他的工资,接着抖出东家挥霍成性的劣迹,并说自己几年来反复“警告”凯奇,开支不要过分超出收入。他还劝告凯奇,注意个人戏路的延续性,不要为了“快钱”去随便接拍电影,自毁形象。比如,他如果每年少拍一部戏,少挣那1000万美元,仔细规划演艺生涯,将来会得到更大的报偿。

两人的争执真假莫辨。倒是最后这句劝告,对凯奇来说,却是货真价实的。凯奇自从1995年凭借《告别拉斯维加斯》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奥斯卡影帝之后,一直热衷于“捞钱”,招致了一堆指责,人们说他浪费影帝级的表演天才,有电影就接,只图一味挣钱。想来,凯奇本是好莱坞“教父级”大导演科波拉的亲侄子,但他不是“房祖名”。为了表明态度,他甚至放弃了显赫的家族名字,改名“凯奇”,自己努力一步步走到了事业的顶峰。

凯奇过得了事业关,却在理财上栽了跟头。据平日与他亲近的人说,大明星眼里似乎完全没有柴米油盐。而且,美国人的金融证券业高度发展,个人理财已经变成高度专门的学问,家庭稍微有点钱财,都要雇请理财师,咨询打点。

可见,凯奇陷入美国式的财务黑洞,他的前财务经理也难脱其咎。

许多大人物不善理财,这也好理解。人到了一定层次,金钱恢复了原本面目,就是个工具。大人物大大小小事情都有人打理,无须再操心俗务,可以心无旁骛了。所以,林彪是可以不认识人民币的。那时候还有句话留下来,据说是林彪说的:3年不算账,钱也到不了外国。如果抛开他政治上的用意,这句话在财务上真是糊涂得可以。

萨缪尔森《经济学》举一了个例子,20世纪初欧洲某某著名女歌星去澳洲一个土著岛屿“走穴”。演出很成功,结束后,女歌星收到了3头猪、50斤椰子,还有若干当地特产——这是演出酬劳。她没法拿到钱,因为这些就是当地人的“钱”,他们的经济还在物物交换阶段!

大经济学家是要用这件事说明一个社会引入货币或者金钱的重要性,它如空气一般,以至于我们都习焉不察了。

从对金钱没概念,到“君子役物”,需要一个过程。开国元帅徐向前的回忆录里说,1927底广州暴动失败后,群龙无首,他赶去起义指挥部,发现人去楼空,一片狼藉。走到二楼办公室,发现保险柜开着,散落着好些卢布、美金。徐向前想也没想,拔腿就走了,去找大部队。后来,他才懊悔:当时就没有想到钱的重要,怎么没拿些走呢。多管用啊!再以后,斗争的经验丰富了,革命者的金钱意识和理财观也建立起来。等到了1937年初,西路军大失败,徐向前等人决定化整为零、分路突围时,就首先落实了组织经费,由他和另一位领导同志化装成商人,携带金条回延安。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