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央行货币政策该收紧了

央行政策最强有力的挑战者,来自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色彩越是浓重,离行政调控的距离也就越远,央行实现防通胀与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

央行政策最强有力的挑战者,来自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色彩越是浓重,离行政调控的距离也就越远,央行实现防通胀与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

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正常化”,言外之意是,2009年货币的极度宽松是不正常的。

央行货币政策是该收紧了,否则中国的资产泡沫将不可收拾,最终会压垮实体经济。

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制造了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表象,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但宽松的货币政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到2009年11月,全国房价水平再创历史新高,一手房全年销售量、投资性购房比例同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市场有此三高,将资产泡沫的印迹烙刻在2009年宏观经济的额头。

央行一再表露出货币政策回归正常渠道的愿望。1月5号召开的央行2010年工作会议强调,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明确提出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稳定价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根据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适时适度调节。自1995年以后,央行摆脱了稳定币值的单目标货币政策,而转向多重目标政策。

央行在实际操作上也有紧缩趋势。最明显的例证是,在公开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回购。从2009年年末到2010年第一周,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13周净回笼,累计回收货币高达8510亿元。同时还进行了300亿元91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也上涨3个基点至1.36%。

央行的货币目标是不清晰的,手段是较为传统的,因此遇到的抵抗将是猛烈的。

央行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徘徊,左眼盯着宏观经济数据,右眼盯着虚拟经济,宏观经济遇冷就发放货币,资产泡沫过大就加大货币回笼力度,务求八面玲珑。但由于左眼与右眼不能取焦,造成了目标的游移与手段的模糊。

到底宏观经济在什么程度上是过冷了需要货币刺激,在什么情况下是过热了需要撤火?迄今没有明确的说法。按照国家统计局的CPI数据,同比增长3%才能到达通胀警戒线,现在央行可以蒙头大睡,因为离3%还有一段距离。但央行如果误信数据,最终通胀的过错将主要记在央行的账上。

2010年信贷投放量多少是合适的?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按照巴曙松先生的说法,目前的传闻既有以具体的信贷投放规模为约束条件的7-8万亿的规模调控导向,也有以实际经济增长需要和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为主要判断标准的市场化信贷调控目标,两者在实际决策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市场预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是第一位的,在货币政策尚不明确的前提下,扩大市场份额是第一要义。

新年第一周,央行回笼资金1370亿元人民币,创下11周以来的单周新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一周,银行贷款增长达6000亿元。银行此举出于理性经济人的考虑,及早放贷以取得全年贷款收益,这是银行最重要的赢利渠道,由于2010年政策预期的多变,促使银行及早放贷锁定收益,以规避可能到来的窗口指导,最重要的是避免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使资金闲置在央行的账面上成为低息资产。

可见,央行政策最强有力的挑战者来自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被赋予双重职能,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又要做大利润成为行业领先者。对商业银行而言,前一目标属于镜花水月,后一目标则要可靠得多。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央行与银监会一再压制房地产信贷的情况下,房贷依然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色彩越是浓重,离行政调控的距离也就越远,央行实现防通胀与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也就越多。

可以断言,央行最终会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达成目标。最可能的手段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提前进行窗口指导,较为平均地分摊到4个季度中,以免出现年初抢贷的情况。对信贷增长过快的银行发行惩罚性的定向央票,对泡沫较大的房地产贷款进行单独指导。

缺乏理论指导的央行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根据以往的经验,以信贷量作为主控目标,将M2下调至20%以下,如果热钱增加不排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至于加息,则要与欧美同步行动,绝对不会单独加息吸引热钱进入。

所谓动态微调就是随时根据手段调整,说白了,就是缺乏长远的目标,就是对经济没有较为准确的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一部大宪章。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