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100121)

给祖国拜年,按教育部指示的“六拜”,实际上抽空了个人情感内容,把拜年变成“大公无私”,民俗也就成了伪民俗。

责任编辑:史哲

评审:健在(1.12-1.19)

No.1 公权发起的社会运动支撑不起民俗

《扬子晚报》,1月18日,作者:杨于泽

(原文摘编)教育部1月15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过年与拜年,属于民俗,其生命力与文化价值也在民间。

民俗,意味着是私人生活领域,彰显的是家庭价值和亲情,与公权力无涉。在公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应有分际,各守其分。公权力能够把公共领域组织好、管理好就算尽了本分。至于过年与拜年,其所以能够持续千百年,生命力就在于其民俗本质。如果它不是风俗,红头文件发一百个也不会有用。

春节,人们把情感投射到国家身上不是没有可能。以前,有些人家的中堂上写有“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建立共和之后,有人把“君”字用“国”字替代了。在这里,国家也承受了国民的崇拜与爱戴。但“天地国亲师”是一个共生结构,把天、地、国之类东西单独拿出来,失去了“亲”这样一种东西,民俗也就难以为继,给“国”拜年也无从谈起。给祖国拜年,按教育部指示的“六拜”,实际上抽空了个人情感内容,把拜年变成“大公无私”,民俗也就成了伪民俗。

就中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