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如何让历史著作避免乏味

《西方文明简史》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

随意翻开一本关于一战的历史书,或者在网络上搜索“索姆河战役”的资料,不难找出如下内容: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双方伤亡惨重,总数达百万余人;机关枪和毒气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等等。于是,每当提到“索姆河战役”,我们的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重要的年份、数字、形容词和名词;推而广之,当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会联想起更多与之相关的、概括性更强的名词和数据。那么,“西方文明史”是否也必然是由一长串枯燥无趣的年代、事件、人名等关键词堆砌而成的高墙呢?当然不是。真正的历史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有灵魂的。对重要名词和年代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应付考试,但无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原貌,进而对西方的文明和社会产生“同情之理解”;对一般读者来说,更直接的后果是,它让历史著作变得枯燥乏味。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写作《西方文明简史》的目的之一,就是避免许多其他同类著作中常见的一种路数——各部分之间缺乏连贯性,将历史变成一种事实和名词的堆砌。他希望保持历史中的叙事性,这样除了能增强可读性之外,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过去和理解当下。在实践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斯皮瓦格尔尽可能地运用丰富多样的第一手史料,让历史的当事人亲自讲述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例如关于索姆河战役中的毒气战,斯皮瓦格尔引用了当时一位英国作家的叙述:

“我希望那些将此描述为一场神圣战争的人能够看见释放芥子气的场面……能够看见战士们浑身被烧伤的惨状,看见他们满身的水泡,那带着芥子气颜色的正在化脓的水泡,以及被烧瞎的眼睛,一切都是粘糊糊的……粘在了一起,他们一直努力想要呼吸,只剩下了低语声。他们说着他们的喉咙正在封死,他们知道自己将会窒息而死。”

除了再现战场之惨烈外,作者选取的这段文字还暗示了一战爆发之初,交战国内部关于“为正义而战”的意识形态宣传;同时也为战后社会心态由乐观和自信向绝望和幻灭的逆转,以及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等趋势埋下了伏笔。

除了亲历其事的观察者的直接陈述之外,本书也采用了能让历史鲜活起来的其他材料:例如二战时期一位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国士兵的日记;工业革命之初某家工厂苛刻的工作规章;加洛林王朝一位母亲劝诫儿子向国王效忠的书信;俾斯麦如何修改一份电报,从而将法国诱入战争,加速了德国统一的进程;作者甚至通过文艺复兴时期一场宴会的菜单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繁荣程度。这些原始材料增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同时,也对事件与事件背后的潜流有一个更深入的体会。

作者除了按照年代顺序展示西方文明的演进之外,还选取了几个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如妇女地位和女性解放,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全球化等,有意识地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段专门讨论这些主题,既保证了内容上的前后呼应和明晰连贯,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事实上,“以古观今”也正是斯皮瓦格尔这本著作最核心的主旨。

《美国总统的信仰》

“美国总统的信仰对我们关系重大,因为总统的信仰常常会影响他们的人生道路,影响他们做出竞选总统的决定以及他们任总统期间的行为。除非我们知道导致他们做出特别决定的根本信仰,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某些行为。”作者认为,“有些总统似乎是敬虔、重生的基督徒,但他们很可能是为着政治目的而装出敬虔的外表”。

[美]丹尼尔·蒙特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12

《1968 撞击世界的年代》

1968年是20世纪一个奇异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数千人在越南丧生,数百万人在比夫拉饿死,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墨西哥发生大屠杀,全世界对异议分子施以棍棒,两位可能给世界带来希望的美国人遭到暗杀。然而尽管如此,对许多人来说,这也是充满无限可能并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年”(马克·科兰斯基)。本书是1968年的一份编年史,是那一年弥漫在整个世界的骚乱、动荡和反叛的全景式记录。

[美]马克·科兰斯基 著

三联书店 2009.10

《铸就传奇》

本书是美国伟大导演约翰·福特的一部传记。在作者和其他论者眼里,约翰·福特“比任何英雄都更伟大、更坚强、更悲哀”,是“信仰缺失的时代里一位有信仰的诗人”。福特去世后,各种美誉纷至沓来,“所有美国近代的电影都从约翰·福特的《搜索者》中吸取了养分”,“他的电影寻找到一个我们永远都找不到的地方,组成一系列理想中的美国的模样”,“他塑造了20世纪美国的形象”。

[美]斯科特·埃曼 著

新星出版社 2009.9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