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改革故事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聘任制的优点众所周知,现在的条件只能说扩大试点范围,不能一夜之间都改,不一定所有人现在都能理解。”

责任编辑:郭力 李梁 马昌博 实习生 丁婷婷

深圳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并非“自选动作”,它已明确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深圳重在探索其实现形式。

“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最佳的结合点。”

在考察深圳大学时,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不差钱,只差改革的胆子。

“聘任制的优点众所周知,现在的条件只能说扩大试点范围,不能一夜之间都改,不一定所有人现在都能理解。”

深圳市委市政府大门前。 图/CFP

深圳再次回到中国改革舞台的中心。

2009年以来,这座“改革之城”动作频频,先是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获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列首位——这在7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绝无仅有;坪山新区挂牌——作为市政府直属派出机构,调整基层管理体制;在省级以下政府中,率先启动大部门制改革。

而新年伊始,公务员分类改革全面展开,聘任制试点进一步扩大;正在筹办的南方科技大学,被确定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真正的“教授治校”。

讨论多年的特区重新定位,终于在2008年的珠三角纲要和去年的综改方案中有了明确答案:深圳要建成“一区四市”或“六区四市”,最核心的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其实就是要打造国际化城市,这个想法以前就有,但一直没理直气壮地说。”深圳市编办副主任孙福金对本报记者说。

改革开放初,深圳建立了有别于内地的政权架构,对各种国际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借鉴。但自1990年代后,特区向传统体制靠拢,“内地化”加剧,舆论追问:“深圳,你被谁抛弃?”

改革的艰难不言而喻。2003年,深圳高调宣布“行政三分”改革,但随后搁浅。2007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要求深圳“敢于叫板新加坡”,“改革”字眼开始频繁在深圳市领导讲话和各种文件中出现。

“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现在的改革是主动进行的有预见性的改革,是可控型的改革。”广东省编办一位官员说,“深圳一直是改革的领头羊,它的动力和压力都很大。”

“行政权三分”从来不是核心

2009年7月31日,深圳启动大部门改革,从46个部门减少为31个部门,远低于中央规定大城市为40个左右机构的限额。

时任深圳市编办主任、现任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透露,最初有大中小三种方案,最后领导决策选择大的,“一下减掉15个部门”。

引人注目的是,深圳提出“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已明确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深圳重在探索其实现形式。

深圳“行政权三分”备受关注并非偶然。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想的产物,“行政权三分”最早由深圳在2002年提出,但被引向“三权分立”的联想。实际上,它仅涉及政府内部权力制衡。

2003年,深圳曾宣布“行政权三分”改革设想,不料此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