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变迁

村庄是一个国家的细胞,任何政策、宏观调控,如果细胞能感受得到,那力度就是大的

陕西按地理环境天然被分为3大块,秦岭以南为陕南,渭河平原称为关中,陕北为黄土高坡。我家就在八百里平原的秦川的关中,八百里秦川被称为“米粮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是人们以往惬意生活的生动写照。

如今,“满足”、“惬意”,对咸阳市礼泉县南坊镇中峰村四组的300多户村民来说,俨然已是上个世纪的名词了。

这个小村庄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也有过落败。

村庄的辉煌源于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渭河平原的末端,有丘陵地貌的特征,海拔高于1500米,因此,这里种植的水果(主要是苹果)含糖量高。

记忆中,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苹果的价格节节攀升,最辉煌的时候,苹果一斤3块钱。那时候的村庄,每户的年收入从一万到几十万不等。现在看来,这点钱不算多,但对于这样一个村庄来说,就衍生出了许多现象。

苹果已经不再是村民的摇钱树 (薛芳/图)

那时林业税还没取消,随着苹果价格的逐年攀升,林业税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最高的时候一亩地需要缴纳600到700块钱的税,因此,那时候从村政府到镇政府到县政府都很有钱。

拿我们村来说,300多人的村庄,官最多的时候,有8个。村里组织官员们去旅游,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观光,最夸张的时候,村庄的亏空达30多万。有很多说法在村里也很盛行,如某小官员得了花柳病之类的。

在村民的层面,突然富起来,很多村民的腰杆也直了起来,去县上、去市里,甚至去省里买东西都是从来不砍价的。有一阵,在县上、市里、省里买东西的时候,只要一开口说自己是礼泉县的,那肯定是被宰对象,要是南坊镇的,那肯定被宰死了。

在村庄里,离婚率也上升了,赌博一夜输掉几万的事时有听闻……套用时下的一句流行语:富得就只有钱了。

很快,盛极而衰的日子到了。1998年金融危机,苹果的价格成了抛物线,迅速滑落,从几块钱一斤变成几毛钱一斤,村民的收入减了九成。收入的减少造成了恐慌,富起来的人似乎很难回到以往的穷日子。

村民迫切地想弄清楚为什么苹果在一年间价格的变化会这么大?这样的时间会持续多久?明年苹果的价格会不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讨论来讨论去,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但每年到苹果出售的季节,迎来的都是失望,年复一年的失望。于是一些村民开始砍掉部分果树,一度又种起了小麦。但小麦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苹果的价格维持在低端,无法让他们回到从前,过上富裕的生活。

曾经富起来的村民不甘心守着贫穷过日子,于是,他们随着打工潮出发了。男人选择的是建筑工地,女孩则去服装厂、饭店等。有的女孩子嫁给了城里人,对于这样的人家,村民们是有几分羡慕的。

打工族在城市里遭遇的问题村民们也遇到过,比如干了活拿不到工钱,比如工地上只要年轻的小伙子,比如超过40岁的人出外打工总被拒绝。女孩子们在城市里打工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得不很现实地考虑婚姻问题。

村里的人们不甘心这么穷着,他们一直考虑着种种转变,也在寻求着某种突破,比如在苹果不值钱的时候,他们尝试着改变树种,加大技术含量,但只有少数人成功获得了经济效益;也有一些村民尝试种葡萄,但葡萄种植的技术要求更高。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守着土地的村民又一次寒了心,一斤苹果一毛钱,几万斤苹果的价格也就几千块钱,尽管土地税和林业税早已减免,但算上劳动力、农药、化肥的成本,他们一年的收入是负数。

2009年岁末的时候,守着土地的村民没太失望,苹果每斤的价格超过了6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还算满意。母亲告诉我,她和父亲去年生病的医药费也报销了一些。一直都觉得,村庄是一个国家的细胞,任何政策、宏观调控,如果细胞能感受得到,那力度就是大的。

这些年,我的乡亲们可能不知道大的层面发生了什么,但他们都一直在辛苦地劳作着,在希望中失望,在失望中延续希望。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