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百年】港“财爷”:我是“将自己绑在船桅上的船长”——香港政府怎样做预算

2008年预算案,在网上公布后的首日浏览量便达到了120万。预算案中每一项预算项目都细化到了具体人工和资金数量,每个项目都对应着具体的问责官员。

责任编辑:邓瑾

■编者按:回顾中国预算的百年历史,我们竟会发现,中国最民主的预算体制竟然是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而把视角拉回到当下,香港则为我们提供了预算民主的样板。

在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上,各国几乎都是以预算改革作为突破口,即人民选举产生的议会分享并制衡公权力的财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应该也不例外。

■香港财政司司长在向立法会正式发表财政预算案前3到4个月,便须向社会公众展开咨询。

■ 通过漫画故事吸引年青一代关注预算案。

■预算案中每一项预算项目都细化到了具体人工和资金数量,因此很容易审核。而且每个项目都有对应的具体的问责官员。

预算咨询:忙得没空吃饭

时逢岁末,香港市民不时会在商场里看到一位微胖的中年男人坐在一群人中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什么,时而安静地倾听某位路过的市民插上几句话。

如果是一位初到香港的游客,还会吃惊地发现这位既不是歌星也不是影帝的男人,除了出没在商场和校园之外,还频频出现在香港电视和电台的广告甚至新闻节目之中。每逢此时,香港本地市民便会抱着一丝亲切和骄傲告诉外来者,“胡须曾又出来讲预算了……”

这位被称作“胡须曾”的中年男子,正是香港的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而他所做的,则是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每一任财政司司长必做的“功课”之一:在正式提交下年度的财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