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中国

对中国说三道四,美国教授也需要动动脑子

◆“中国世纪?可能还得再等 100年”
美国《纽约时报》8 月19日,莱斯特·瑟罗

    中国在本世纪不可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首先,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并不可信。因为假定真的年均增长10%,而同时占中国经济70%的农村地区如中国政府所宣称的那样没有增长,那就意味着占30%的城市地区必须年均增长33%,而这是不可能的。其次,中国的经济统计与香港不符。2001年香港经济衰退,而同年,毗邻的拥有2亿人口的广东却报告经济增长10%。二者必有一个是错的。第三,中国电力消耗远远落后于GDP增长。这与各国的普遍经验背离。如果依据中国电力消耗的数字,那么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仅为4%。所以,中国的GDP实际上一直被高估了。
    【点评者说】《纽约时报》发表如此拙劣的文章,实在该检讨。广东省或许是中国人口大省,但说有2亿开的是哪国的玩笑?至于说农村地区经济占中国经济70%,看来是和人口比例弄混了。再者,香港经济对广东或许的确重要,但为什么就不能一衰一荣?至于,GDP和电力消耗的关系,是文中唯一有点道理的地方。但既然GDP可以出错,电力消耗当然也能出错。更何况,中国的经济起飞靠的是轻加工业,与日本等重化工有较大差别。中国经济当然不一定能在本世纪超越美国,但一个教授说话能不能略微动动脑子。

 

自主品牌才能撑得起“中国制造”

◆“中国的有毒玩具制造商”
英国 《经济学人》8月18日
    东莞自杀的那个玩具厂老板,只是中国沿海地区成千上万给欧美日大品牌贴牌加工的小厂主中的一个。从惠普、戴尔笔记本电脑,到简单低级、毫无技术含量的耐克鞋,他们几乎无所不能。代工者没有自己的品牌,甚至也无意树立自己的品牌。这在发包和接单双方看来都是有利的——国际大厂当然不想让自己的最终用户注意到那些看来光鲜的产品是由听起来落后的中国无名小厂制造;而中国小厂则通过牺牲自有品牌来换取国际大厂手中的生意。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安排因为产品缺陷而顷刻间变得令人恐惧。无论国际大厂多么强调质量,一旦发包出去,就几乎只能无条件地相信代工者的承诺了。而一旦出了问题,中国代工厂主可能破产上吊,而国际品牌的形象也难免遭受重创。总而言之,“中国制造”的危机是国际和国内厂商共同的危机。
    【点评者说】有谁真正注意过,上周玩具巨头马泰在美国召回的1800万件中国制玩具,只有43万件是因为使用了含铅油漆,而其他所有玩具都是因为马泰产品设计使玩具上的一块磁铁可能被儿童吞咽而召回的?可惜,除了少数美国媒体之外,大多数媒体又是在说“中国制造”如何如何,而非马泰设计如何。也许,这就是没有自主品牌,常常处于全球生产最末端一环的命运。

 

钱包里掏不出自信

◆“中国游客,世界级的购物者”
澳大利亚《时代报》8月15日,Michael Backman

    根据高盛的一项研究,中国游客人均消费与日本游客大体相当——鉴于两国的人均收入有很大差距,这是一个惊人的结果。与传统的西方游客情愿在膳宿和服务上花费更多相反,大陆游客愿意住中等的酒店,在食品上花费相对少,他们把假日总预算的50%到70%留给购物。他们喜欢购买奢侈品,但对价格也同样敏感。在欧洲或香港,奢侈品价格往往比中国大陆便宜20%到30%。他们往往花很长时间下购买决定,对比价格,哪怕是最细微的差别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通常,坐巴士的大陆游客会游览欧洲的历史遗迹,但停留的时间只够在前门照张相,然后就跑到隔壁的商店了。他们不会真正走进去,在目前阶段,他们对文化和历史缺乏真正的兴趣。对他们而言,更在意的是猎取战利品——拍照片回去让朋友们惊叹。百货商店是最受欢迎的路线站点之一。而且,大陆游客喜欢去当地的中国城,他们对其他中国人怎样在世界各地生活感到好奇。
    【点评者说】类似的描述,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看来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游客的形象似乎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