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不愿意成为焦点——对话范伟

上了春晚,司机还是认不出我来

上了春晚,司机还是认不出我来

人物周刊:你走上演艺之路,跟父母很有关系?

范伟:我爸妈都爱好文艺,就是没什么机会。我爸在厂里的工会工作,没事儿爱写点小快板小诗歌。他下班回家,我把他的包接过来,看里头有没有好吃的,就老看见大牛皮纸的信封,里头装着退稿信。我妈是商店营业员,爱唱爱跳爱说爱笑,模仿能力很强,模仿左邻右舍谁说话特别像。我既有我妈表演天赋的灵劲儿,也有我爸勤奋踏实的笨劲儿,我首先得感谢父母。

人物周刊:所以你很小就成了胡同明星?

范伟:在我们那个胡同,就成了小明星了。动不动就来一段,用口琴伴奏的、用笛子伴奏的、用扬琴伴奏的,全都有。邻居就夸我,说好像有这个天赋。我爸妈就上心了。我爸花5分钱买了本《怎样识五线谱》,说没事儿你学习学习,早上起来练练嗓、压压腿。后来我舅舅找了音乐学院的老师来听。老师听完说,“孩子你还会别的吗?”我就又讲了一段故事。他说,“你条件一般,要唱歌永远是业余的,但你有点表演天赋,信我的话,你去学表演。”

《雷哥老范》剧照

2010年3月20日夜,拍摄于沈阳《追踪孔令学》剧组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群众围观《老大的幸福》拍摄过程

在《南京!南京!》中饰演唐先生

人物周刊:跟谁去学表演呢?

范伟:那是1978年。沈阳有点闭塞,对影视表演、话剧表演没什么概念,最火的是相声,所以就找到相声演员陈连仲老师,跟他学了5年相声。方言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学的。

1983年我考入了沈阳曲艺团。那时团里相声演员有12对,但只有两个创作者,你分不到作品就没机会参加比赛。所以我开始自己写段子。1993年首届中国相声节我拿到了一等奖。别人提醒我拿到这个奖可以申报一级演员。我稀里糊涂,过去是三级啊,先弄二级。就是得奖一瞬间感觉特好,其他也没在意。我还主持过辽宁电视台的节目《愉快周末》,类似《综艺大观》。

人物周刊:后来怎么跟赵本山老师认识的?

范伟:我是90年开始演小品,93年开始跟本山大哥合作,辽宁省文化艺术节演了《走茅道》。本来那年就有机会上春晚了。本山大哥的小品打算换一个演员,找我去看看,但最后没换。95年上了春晚,演《牛大叔提干》,以为自己红了。坐一宿车从北京回沈阳,没让家人接,自己打车,凑上去跟司机聊,看人家能不能认出我。春节晚会看了吗?看了。怎么样?还行。赵本山老师那个小品呢?看了。怎么样?挺好。这么问了人家愣没认出我来。

人物周刊:有人曾经说范伟在赵本山的小品中只是佐料,换谁都行。

范伟:可以分3个阶段。1995年、1996年,《牛大叔提干》和《三鞭子》,的的确确是那个状态。当时有个作者说过一句话,说舞台上的焦点是赵本山,如果旁边那个演员连续说3句话以上,观众就会不耐烦。所以大家有顾虑,无论创作排练,旁边的人话越少越好,就给本山大哥搭句话,本山大哥就开始说。听到这个评价我也不觉得委屈。到1997年《红高粱模特队》,就有点改观了。本山大哥演土教练我演洋教练,两个人物有了冲突有了戏,观众就爱看了。从这时候到1999年,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可能是《卖拐》、《卖车》、《功夫》加上《心病》,从2001年到2005年。这时候两个人物之间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了,更好一些。

人物周刊:那2000年是演什么呢?

范伟:2000年他跟宋丹丹,陪聊的那个。原来是我们3个人,当时考虑说我一直上春晚,别断,给我加了个儿子的角色,上来交待一下我爸到城里难受,我找了一个陪聊的,说完就下去了。我觉得这个人物有点画蛇添足,主持人都可以做的事儿。我就跟本山大哥说我就别上了这个。

这一二年可能不会上春晚

人物周刊:现在东北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对全国影响很大,其中是不是有你和赵本山老师合作小品的因素?

范伟:有这个因素。我觉得它顺应了当代人的谈话方式。记得头几年特别流行过一段京味儿幽默,是比较绕的。京味儿幽默为什么绕呢,可能是皇城根底下莫谈国事,想谈就得绕着说,就骂人不吐脏字儿。可能现在人的生活节奏也快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