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100401)

老子曾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要说:“不畏民死,奈何以民死惧之”,说得更明确一点,“官不畏民死,奈何以民死惧之。”

责任编辑:史哲

推荐:何雪峰

No.1 西南大旱原因的三种猜想

搜狐评论,3月25日,作者:姚遥

(原文摘编)不管是以往的旱灾,还是此次的西南大旱,都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农业缺水,农民缺水。因为水资源分配的逻辑,就是重城市重工业,轻农业轻农民。在水资源的分配上,本次西南大旱亦是如此。大旱持续了数个月,处于旱灾核心的始终是农村和农民。虽然今年的“两会”上,农民终于和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选举权了,但是在同等三个多月没有下雨的情况下,农民的马还是因为运水而累死,城市居民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巨变。仅仅知道最近部分县城终于开始了限制洗浴和洗车等行业的用水。

仅仅从计算经济账的角度,将资源调配到最“经济”的领域不为过。虽然农村和城市、工业一样的要消耗大量的水,但是城市和工业对于GDP的贡献,无疑是几何倍数于农村。因此,在水资源较为紧缺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城市和工业的用水,就是保障了经济的增长。农业生产因为缺水所受到的影响,工业的一个零头就可以补上。

不过,如今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此次的大旱已经不仅仅是影响到农业生产的问题,而是农民生活用水,性质就完全改变了。生产用水影响的只是收入,而生活用水,影响的是生命、健康、卫生防疫,也就是一个人生存的尊严。水资源分配如此悬殊的问题,不能用市场行为来做注脚,不能用价高者得的逻辑来解释,因为分配的背后,首先是权利的不平等。一个有尊严的社会里,一个平等的社会里,农村和农民也要和城市和市民有着同等的用水权。

【推荐理由】保民生是本届政府的一个响亮口号,但民生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民权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