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车臣恐怖现实

“2002年轴承厂文化宫事件只是一个文化宫,2004年别斯兰一所学校而已,我们有那么多的学校和剧院被摧毁。”一些车臣人这么说。

责任编辑:李梁 郭力 马昌博 资讯 陈斌 实习生 丁婷婷

编者按: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俄罗斯反恐体制何以连连失效?中国应当吸取哪些教训?而更重要的是,恐怖主义何以愈演愈烈,如何治本?本报特约撰稿走访车臣,为您提供第一手观察。

“2002年轴承厂文化宫事件只是一个文化宫,2004年别斯兰一所学校而已,我们有那么多的学校和剧院被摧毁。”一些车臣人这么说。

“所有男人下车!”

边境哨卡,全副武装的士兵检查了公共中巴车上所有男性的证件,他身后,黑洞洞的枪口对着来往的车辆。

遍布的警察提醒着人们这个城市的特殊性。公共中巴的车窗外,街道平静如常;而邻座的一位穿着制服的俄军士兵,却始终拉上窗帘,似乎防备着随时而来的狙击子弹。

这里是俄罗斯车臣共和国——莫斯科地铁里的两声炸弹轰鸣,来源于此,发动恐怖袭击的“黑寡妇”,也来源于此。

究竟什么原因,令仇恨纠结大半个世纪?笔者走访车臣,探寻恐怖主义的缘起。

2006年,车臣老人举着被击毙的恐怖头目巴萨耶夫的海报。 (CFP/图)

争 战

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以现任总统家族命名的卡德罗夫清真寺富丽堂皇,以现任俄罗斯总理命名的普京大街整洁气派。事实上在格罗兹尼街头,战争的痕迹并不容易找到,偶尔才能远远看到有些楼顶有炮火的熏黑。

1944年,根据斯大林的命令,以通敌为罪名,整个车臣民族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整体迁移到中亚。直到1959年,赫鲁晓夫解除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