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转型四问

转型的主体应该有两个:一是政府,一是企业。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这将成为今后衡量这场转变成功与否的关键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转型的主体应该有两个:一是政府,一是企业

■市场能解决的就不要用法律手段,法律能解决的就不要用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能解决的就不要用政治手段

■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这将成为今后衡量这场转变成功与否的关键

郑炎潮

丁力

王珺

朱卫平

大半个世纪来最重要的一场转型,虽然方向已明,但仍有诸多模糊之处有待厘清。四位岭南学者,试图共同为这场变革描绘一个更清晰的轮廓。

郑炎潮,广东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前副所长,广州市政府首届决策咨询顾问团顾问;

丁力,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王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朱卫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四位学者,既是广东经济的长期观察者,也是广东改革的积极推进者——上世纪80年代,郑最先提出“私营经济”一说,深得改革元老任仲夷赏识;丁是每年一度的《广东21个地市区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主要撰写者,曾执教浙江大学20年,切换于两个最重要的三角洲;王研究广东产业集群,是省政府珠三角一体化课题的具体执行者;朱则是产业经济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转型主体是谁

要让企业家成为主体,让他们自主选择

转型的主体应该有两个:一是政府,一是企业

现在政府手里有很多钱,究竟是投在基础设施、重化工业,还是投老百姓关注的领域,是个考验,需要政府职能做出改变

郑炎潮:我们谈转型,必然要提到企业产权的转型,这就涉及到,到底是企业转型升级还是企业家转型升级,广东在这个问题上还不明确。

金融危机中,广东引进了很多大项目,这没错,但应该明确,这是一时的举措,还是长远的行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应该让企业家成为主体,让他们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自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丁力:理论上是企业,不管怎么说,最后企业不转其他都是空话。但是,中国的体制往往是企业听政府的,但又不完全听政府。从中国改革取向来讲,应该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是现在我们走了一半。中央放了一些权,但是市场没有完全得到,还被地方政府截留了一部分,我形容它叫“诸侯经济”,所以,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