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滩到世博园 一座城市的成长史

上海以占全国1%的人口,0.06%的土地,贡献了全国1/8的财政收入

上海以占全国1%的人口,0.06%的土地,贡献了全国1/8的财政收入

重新打量外滩

上海是良港。在中国沿海的不冻港中,它是最北面的一个。

然而在16世纪以前,沿海这个词不祥,多半跟荒滩碱地、狂风恶浪、倭寇侵扰连在一起。随着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登陆美州,郑和下西洋,全世界的距离不断缩短,沿海才慢慢展现万商云集、物产丰饶、高楼林立的图景。

在农耕文明时代,沿海处于边缘地带;而在工业文明格局中,沿海处于中心位置。所以,只有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联系起来考察历史的演进,才能看清上海的来路。

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

2010年世博会在浦江两岸的巨大舞台,重新让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上海外滩。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开埠之前,作为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上海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东门黄浦江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

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只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道路。

近代以来,上海中心逐渐北移:英国和法国殖民者抢占外滩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