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世博要有不一样的风范

世博会的营运以及保安,要符合上海特色,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以“软实力”为手段,体现“开放开明开通”的原则

北京奥运之后,上海世博成为展示中国发展的最大窗口。虽然韩寒认为世博早已经沦为“二流盛事”,但中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已经有实力将在世界上非最重要的盛事,再度提升为一流盛事,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人口基数、政治影响力,已经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尤其是上海,百里洋场的上海滩历史传承,改革开放后浦东雄起的“奇迹”,再加上上海人的精明,真的可以让赔钱的盛事,变成赚大钱的嘉年华。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北京和上海的双城竞争一直是海外津津乐道的话题。上海期待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世博会上,夺回中国第一城的荣誉,也借此将上海的国际化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层次。当然,在中国,尽管是一个城市主办国际盛事,但它也是全国的共同大事,中央决策,各地支持,上海执行,政治局常委齐聚沪上,就是证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北京奥运一样,上海世博会无论在规模和展馆的建设水平,还是全程观看的人数,都会开创世博会历史的新一页。

不过,花费4000亿元准备的上海世博,之前没有曝光在全世界面前,如今甫一开幕,立刻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许多问题顿然呈现出来。举例而言,抄袭风波就让世博会组委会相当头痛。这里面显然没有专业把关,并有利益输送之嫌疑。

当然,除此之外,仅世博试运营一天,出现的问题还是满箩筐。20万人,从安检到参观,排队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如何有效疏通人流,就是重大而又棘手的挑战,因为未来是40万人一天,甚至60万人一天,如何处理,必须迅速产生对策。一旦出事,怎样对应,而又不影响正常参观,这些问题也是无法轻视的。

当然,安全问题仍然是上海世博的关键,一个成功的世界盛事,没有安全的保障,显然是无法达成的。

世博的安全问题,比北京奥运更艰巨。奥运不过一个月,严密封锁型的保安措施,还能容忍,但世博会半年多时间,如何保安?这个问题应该困扰甚巨。

安全的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个是境内外的恐怖主义势力,他们会否搞暴力攻击,搞自杀炸弹攻击?看看莫斯科,如果在上海发生类似地铁自杀炸弹攻击,那冲击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第二个是政治异议势力的示威宣传,比如所谓“自由西藏运动”等在世博园区拉标语,搞“闪电式示威”;第三个是国内的“怨民上访”,借上海世博的舞台,借媒体的集中报道,提出自己的诉求,申诉自己的冤屈。

这三面的挑战,可谓防不胜防。但上海更担心的是,北京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权力中枢,导弹巡弋在某种程度上理所当然,但上海是国际金融商业高科技产业中心,向来以和平开放著称,那种铁桶似的保安措施,既不符合上海的既定形象,也对上海未来的发展相当负面。那到底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上海必须采取外松内紧的保安模式,推动全民支持认同的保安模式。在对付恐怖主义可能攻击方面,与国际社会密切配合,加快并有效处理各种情报,防患于未然,并做好万一出事的因应措施,包括像纽约一样,通过及时公布事态的方法,让民众知情,从而遏制恐慌流言蔓延,以免造成更大问题。这就是说,以往那种黑箱作业的模式,在面对大规模公共危机的时候,可能要失灵,透明公开反而更能遏制事态恶化。

对付第二种挑战,可以采取事先与可能肇事的有关组织进行私下谈判对话,说明世博会的正面意义,让他们辖制或者说服支持者不要轻举妄动;至于对付国内的上访者,则可以辟出特别地点,联合各地当局,及时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总而言之,上海世博会的营运以及保安,要符合上海特色,要以“硬实力”为基础,以“软实力”为手段,体现“开放开明开通”的原则,因为同类的事情,出在其他城市,可能引发政治灾难,但在上海十里洋场,结果或许全然不同,上海因此可以向世界宣示:这里有法制,有人权,有软实力,和世界接轨。

上海是一个大舞台,上海可以演什么像什么,上海最担心的是没有戏,只要有戏,上海就可以演得活色生香。世博给了上海一个机会,我相信,上海会给世界一个惊喜。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