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20100517)

有底气才能攀上巅峰

以高科技手段的创意复制《清明上河图》,似乎有强烈的历史暗喻。

公元1125年前后的北宋,以及当时汴梁的繁华盛景,已经被2010年的上海所取代。

上海与世博会有缘,并不是因为一百多年前率先憧憬中国人参加世博会的,都是上海人,而是因为改革开放的中国,选择了上海作为走向世界的另一个口岸。

为了重返世界之巅,上海和上海人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等待,世博会坐落在浦江两岸,展示了上海和中国的底气。

世博会,刘翔与姚明,展示的是中国与上海的速度与高度。表明底气不是由金钱铺垫而成,一个文明的国度,一座成熟的城市,财富的耀眼和绚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上海曾经历过兴起、繁盛、成熟和衰落,期待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是上海、也是中国的另一个发展周期的开始。

杨锦麟(凤凰卫视)

《上海成人礼》

这颗镶嵌在中国绵长海岸线中点处的东方明珠,自开埠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成长,是一个蜕变的过程,犹如人的生命;成人,则意味着更多的担责和对自身前途以及族群命运的考量。但我担心的是,成人是不是会导致想象力的丧失?

——氏尾鱼魚(新浪网友)

《伍皓 被“五毛”之后》

毋庸置疑,伍皓是个好干部,年轻、睿智、幽默,有着卓于常人的危机公关能力。但期待伍皓所为成为官员的常态,给一潭死水注入生机,是不现实的,即使他让体制眼前一亮。

——戴天齐(新浪网友)

《周鸿祎的三大战役》

周像一个游侠,当他挑战的时候得到的是轻蔑,当他打败对手时得到的是赞叹,他的争议来自于他打破了别人的垄断。

——张瑞龙(新浪网友)

怎么感觉这个周鸿祎老爱玩啊,把别人当傻子一样的玩来玩去,三天不合适就翻脸捣乱,完全不把广大的用户当回事。

——回报与付出(新浪网友)

《季承 在你们了解同情之后,安静》

从他的文章里我就感觉到他对家庭这一方面不是很重视,做学问对他来讲才是最重要的。肯定是对妻子实在处不出感情,但是又不想违背道德抛弃,就一心做学问吧。我很理解这一点,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这一点不影响我对他的尊敬。

——Charles暖(新浪网友)

世博“魔方”

逛世博园不是件轻松的事情:5.28平方公里,二三百个展馆,一个个看过去,绝对让人疲惫不堪。到这个时候,你才会觉得,建成这么个史上最大规模的园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建成一个场馆有多复杂呢?

刚好手头有号称“魔方”的上海企业联合馆的资料,我们来看看这个规模中等的展馆的情况。

展馆建筑设计:北京非常建筑设计院;建筑深化和工程设计: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院;展示设计:纽约ESI设计事务所;灯光设计:洛杉矶Full Flood公司;馆日活动和夜间表演:洛杉矶唐·米歇尔制作公司……粗略统计下来,该馆“主要工作团队”,总共涉及中外27家公司!

让人惊叹的还不止这些。

参与这个“魔方”的知名人士有:文化学者余秋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教授;娱乐行业最享有盛誉的灯光师鲍比·狄金森;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周凤广;曾获普利策奖的著名策展人刘香成……

这么多聪明的脑袋集中在一起,于是,“魔方”里有了“全球最大最强的工业机器人”;有了能炒菜的机器人厨房;有了世界上最大的三维LED灯阵;有了屋顶1000平米能将90度的水驱动发电的太阳能集热屏;有了不需要阳光和泥土仅靠纯净水在HEC灯照射下就能生长的蔬菜……

这还只是一个场馆。没有人知道,建成整个世博园区,动用了多少的人力和物力,当然,究竟这些场馆的建设花了多少钱,也是公众难以估算的。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磊

买进口奶粉的民工

4月28日晚8点左右,我像平时一样,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带着女儿到楼下小超市旁去玩。她去和小朋友跳闹追逐,我则借着超市的灯光,静享难得的安宁阅读时光。

在我看书的时候,背后传来一阵争吵声,声音来自超市那位大嗓门营业员,她似乎遇到了一个难缠的买主,无数次地拿货换货,已让她很不耐烦了。我只听清她的一句话:这些都是最好的了,而且价格也不是特别贵!

这时,我看清令她不耐烦的买主是一个穿仿迷彩服的青年男子,他的脚上穿着市面上早已不多见的仿制军胶鞋,脚旁放着一个冲击电钻,这与他头发间的白色灰尘一起,告诉旁观者,他是个刚下班的装修工人。

他是来买奶粉的。他的女儿刚6个月,因为妻子工作的关系必须断奶,妻子、家人和邻居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好好选选,以免买到什么空心奶粉或三什么胺,把娃娃吃成大脑壳或肚子里长石头。因了这份嘱托,他显得很谨慎、很庄重,选来选去,踌躇着拿不定主意。买好的,价格太贵;买便宜的,对质量又不放心。举棋不定,扭扭捏捏,让售货员极其不爽。

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国外品牌的奶粉,200多元一罐,这相当于他几分之一的月薪。看他付款时咬牙的样子,真有些悲壮的感觉。天知道,这笔钱是他在噪音和粉尘中艰苦劳动多少天才能挣到的啊!

这场景令我颇多感触。感触一,同为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我知道那份爱的挚烈与真诚。感触二,是心里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疑问:是谁将这份人间至真的父爱,变得如此沉重?这个年轻民工的生活是“被高档”的,从他的衣着可以看得出,如果用在自己身上,他一定会选择更加经济的东西,但用在娃娃身上,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心里觉得安全的奶粉,尽管,他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很遗憾当时我手边没有相机,不能将那位民工兄弟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300元钱付款,以及抱着那罐超出他消费能力的进口奶粉如抱着一件贵重的固定资产离开的场景——更杯具的是,这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小孩子的成长,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定期来这里悲壮一次。

这样的场景,我想是会令很多人汗颜的。

媒体人 曾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