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棉花遇到新虫害
转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使得主要的害虫棉铃虫销声匿迹,但是结果却导致另一种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
责任编辑:朱力远
转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使得主要的害虫棉铃虫销声匿迹,但是结果却导致另一种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
棉铃虫曾经是我国棉花种植中为害最甚的害虫,在1992年让整个华北地区减产高达 50%。1997年,来自美国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开始在我国河北省种植,1999年本土培育的抗虫棉开始商业化种植。随后的年份里,Bt棉所到之处棉铃虫均销声匿迹。转基因技术比农药更为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为害。
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等人对中国北方作物的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Bt棉种植地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取代棉铃虫成为主要害虫。这项研究结果5月13日由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就像任何其他的新技术,转基因Bt棉在害虫控制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可能引起无法预计的后果或风险。”吴孔明研究员在2007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指出,“我们对大规模种植Bt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缺乏经验。”
自1999年Bt棉开始商业化种植以后,两年的时间里它就被广泛种植到了包括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省在内的黄河流域地区。Bt棉的种植面积在2002-2004年间在长江流域也迅速增长。到现在,我国Bt棉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80万公顷,大约占到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0%。“大尺度种植Bt棉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主要是蚜虫、叶螨、盲蝽类次要害虫的种群发生变化,导致棉花虫害控制的新问题。”吴孔明在2007年的文章中表示。
吴孔明等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Bt棉的种植进程形成对应的是,近10年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盲蝽发生数量急剧增加,危害日益加重。2008年全国棉花盲蝽发生面积390万公顷,产量损失5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3.9倍和6.2倍,两者均创20年来的新高。盲蝽虫害的加重直接导致了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