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杆44毫米,一名飞行员的生死分界线

5月6日,济南空军一架歼教7飞行中发动机停车,为避开居民区,两名飞行员推杆44毫米,一人生还,一人殉职。

责任编辑:史哲

发动机低空停车,是战机飞行员最不愿意遇到的特情。不管飞行员之前记下多少种故障症候,进行过多少有针对性的演练,一旦碰上,留给飞行员的往往只有一次进行正确操作的机会。对,逃脱生天,错,生死悠关。2010年5月6日,济南军区空军一架歼教7起飞离陆发动机停车,为了避开居民区,两名飞行员推杆44毫米,飞机姿态由上仰改为下俯。最终,居民区安然无恙,飞行员一人生还,一人殉职。

(向春/图)

图中的歼教7高级教练机与失事战机为同一机型

歼教7飞机的座舱,后续装备机型有不同改进

机首斜插入跑道延长线三百余米处的地面,因为惯性,残存的机首向南倾斜着,和它最后的航向一致。飞机接地后几乎转体180度,机身折了出去,大量残骸向南甩出。

驾驶舱后段有爆裂状的参差,铝合金的机体被熏得深一块浅一块,这是爆炸留下的痕迹。飞行中的机体与空气摩擦,冷热不均,热的部件具有600度的高温,一旦油箱破裂,燃气接触热部件,爆炸几乎不可避免。

于是,机尾被远远抛离了坠机点。机尾最大的一块残骸停留的位置,距离人员密集的张庄路只有74米。

这是5月6日夜坠机的现场,坠毁的是在中国空军一架歼教7型高级教练机。坠机现场描述着当夜的惨烈——据跳伞获救的空军上校张德山的讲述,当时机上尚存燃油八百多升,没有人能想象,如果坠机点是在张庄路,甚至更南的市区……

然而,这一幕的惨烈因为飞行员弹射前最后一秒的推杆,终于没有成为事实。留下的,只是专业人士对于坠机本身的分析:在遭遇低空停车的时候,飞行员是否做出了最合理的选择?他们怎么度过离机前最后的时刻?他们是否明白他们最后的操作对于他们自己以及别人意味着什么?

起飞

过了这个晚上,上尉飞行员冯思广再执行夜航课目就可以放单飞了。当晚的飞行课目包括一个架次的夜间暗舱仪表带飞,以及两个夜间起落航线训练。这个课目的带飞教官是中队长张德山,机种是歼教7。

歼教7是中国空军的主力高级教练机,是贵州航空工业公司在歼7II战斗机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在中国空军培训序列中,歼教7主要针对歼7、歼8两个系列的战机飞行员培训。因此,说歼教7是中国二代机飞行员的“摇篮”可谓恰如其分。

20时51分,冯思广松开刹车,飞机开始在跑道上加速,然后腾空而起。

冯思广2007年从航校毕业。按照中国飞行员的培训体制,飞行学员在飞行院校学习期间会区分歼击机、强击机、运轰机分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