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20100621)

此刻先知不寂寞

极权主义和犬儒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并不需要思想家。但思想还是存在着,勇于思想的人,依然能找到自己任意驰骋的空间。

网络时代,思想的驰骋并没有国界。80岁的李泽厚,尽管人在大洋彼岸,但他关注的仍旧是故土河山,以及曾经在那一片苍老土地上活跃的人群和活跃的思想。

先知的确是寂寞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诗句道尽了思想界的贫乏和空白。

告别革命之后中国将寻觅哪一条路径,政治家们早有定见,但思想家却另有思考。伪思想家的媚俗迎合、趋炎附势,与真正的思想家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的话语环境,能否也给思想者一点点间隙,让他能在混沌中,从厚厚的云层,投射一丝半点的光亮呢?

30年前,也许难以想象,30年后,任何可能都有充满想象冲动的空间。

杨锦麟(凤凰卫视)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惊觉时间流逝。少年时在爸爸的书架上看到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直在心中保留的是他中年的形象。不觉自己已迈入中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思考等于痛苦加快乐(新浪网友)

原来李泽厚先生80岁了,而我也不是当年的我。先生康健,实在是民族之幸。我们可以挑剔他的行为,更应该纠正他的偏激,但,我们应该为我们有如此不懈探索的前辈感到荣幸。没有荣誉感的人,是没有历史感的。

——无事乱翻书(新浪网友)

李泽厚已经80了,心里不免心酸与难过,岁数提醒着死亡的靠近!即便你是青年们的导师,中国思想界的先驱,都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那个洋溢着革命理想的时代一去不返,而那未果的理想亦只有随生命同归于空洞。理想总是抵挡不住现实的残酷。

——pung21(新浪网友)

用 “寂寞的先知”来概括先生的这80年,似乎对也不对。一个学人的知识脉络无法为当时的人所理解接受,大概是最大的寂寞。但先知之说,大概连先生都不愿意接受。因为先生一直高举的是“启蒙”的大旗,是先行者,而不是神。

——无事乱翻书(新浪网友)

《“刘爱兵案”背后的精神病悬疑》

我以前住院做手术时,有一个人去深圳打工,转车时,被精神病人打了,成了植物人,精神病人家境也不好,只赔了一千元,因为精神病人经常干这样的事,他的家人说,抓走也无所谓,赔的话,你看家里有什么你们拿,钱是借别人的。被打的人家境也不好,我看到的,那个惨啊,他老婆每天煮白水面条吃,也没有什么文化。说话也说不好。我看社会对这样的事要慎重处理,要有一个方案,制度化。人道治疗,不然,这样的事危害更大。总是社会在承担一切。因为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嘛,不知道对不对。

——uullvv(网易广东广州网友)

《董明珠 20年的争斗》

算是制冷行业里的风云人物,为中国制冷业多少占有了一点地盘,但格力远未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公司管理都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

——网易北京网友

董明珠是优秀的,看过她的访谈,销售及做人的确有一套好的经验,当然格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给她,希望大家都根据客观的思维来评价她,从工作和家庭她都牺牲了很多。

——网易福建网友

李泽厚点滴

去年,我在李泽厚北京的居所第一次见到他时,果然如书里所描述的,他穿着睡衣会客。摄影记者要给他拍照,他就是不换衣服。他说他不喜欢让人摆布,所以不喜欢按要求拍照。直到后来我们打算以他做封面,他才肯换上别的衣服,这时已是冬天。对李泽厚的采访从夏天开始,断断续续进行了好几次,加起来有十几个小时,最近一次采访也是夏天,横跨了一年。

李泽厚之前给外界的印象是很难相处。但几次采访下来,我倒觉得他对人挺好。第一次采访从下午3点一直延续到了晚上8点半,大家没吃晚饭,他捧出一个铁盒子,一个劲地往我手里塞巧克力,直到把我两只手都塞满为止。第二次采访时也是如此。他回到美国后,有一次,我晚上12点从北京把稿子发给他看。他收到稿子后说,他会很快看完。我说,那我等着。他则让我赶紧去睡觉。他说,不要觉得年轻就不注意睡眠。

李泽厚修改的都是他说的话,涉及到记者对他的评价,他一个字都不改。他说他不会去改别人写他的东西,即使别人骂他都没关系。

李泽厚赞许了我和编辑部,但我知道,最后刊登的文章将是断裂的。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们会无奈地装作对某些历史视而不见,而这又恰恰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重要时间节点。李泽厚说,刊登不了他说的一些话没关系。他说他是看不到状况改变的时候了,但他相信我们可以看到。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卫毅

曾经的理想职业

马丁·加德纳上个月去世,前几天才得知消息。说起来跟这个老头还挺有缘分的。小学还是初中看了他的《啊哈!灵机一动》,对我成为一名智力题爱好者,一定起了莫大的作用。许多年后,编辑部的人去外面吃饭,为了打发上菜前的无聊空闲,我会习惯性地出一道题,其中不少是马老师早年赞助的。

在某个特别虚无的阶段,我似乎认真想过以智力题设计为职业,觉得那还算一个值得尝试的种类。而我的榜样正是马丁·加德纳和萨姆·劳埃德。但我设想过要去做的职业实在是太多了。最初我想过去做班尼路的店员,但我毫无时尚敏感度,形象又过于憨厚。后来想过去做群众演员,显然我只能演胖子。想过去做程序员,但我计算机考试补考才通过。想过去做电梯服务员,但我大概会降低电梯负载量。想过去做电影的宣传员,一家此后再没有听说过的公司拒绝了我的申请。最魔幻的职业是下面这个:专业益智节目选手!

我算过当时全国有多少家电视台在举办益智节目,如何辗转奔波可以尽量不错过重要节目,每次付出的时间成本、路费,需要买些什么参考书看。为了不致浪费时间,可以在火车上听收音机参加电台的节目(那要买个手机,又得一笔费用)。最激励人心的是看到报上一个豆腐块,一位已经投身这项事业的前辈年收入8万!

如今我竟然沦为了一个记者!同学们。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施雨华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