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100708)

财政收入越高也不一定意味着国力就越强盛。关键的问题在于财政支出的实际效果。

责任编辑:史哲

推荐:青 岩(6.29-7.6)

No.1 财政收入越高不意味着国力就越强盛

《新京报》,7月3日,作者:洪振快

(原文摘编)财政收入越高也不一定意味着国力就越强盛。关键的问题在于财政支出的实际效果。财政问题,就是收和支两块。正常的财政,在收的方面要取之有度,避免损伤民力;在支的方面要用得其所,为增进公共利益服务。

认为财政收入越高,国家对财富的控制越强,国力也就越强,历史经验证明:未必。英国1750年财政收入是920万镑,1753年大清帝国的财政收入是4069万两(1英镑约值中国银子3两),英国财政收入只有中国的70%光景,但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国势蒸蒸日上,而此时的大清帝国正开始从“康乾盛世”的顶峰向下滑落。就国力而言,恐怕很难说一定比英国强,若就发展潜力而论更是远逊英国。

如果审核财政支出的实际效果,差得就更远了。以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双方军费支出为例,1834年英国陆军军费6493925镑,海军军费4503910镑,合计共10997835镑,占财政支出总额53441955镑的大约20%。而当年的大清帝国军费,大约是2000万两银子,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约50%。

从支出效果看,英国以不足9%的财政支出建立了世界第一强的海军,而大清帝国一年花费2000余万两银子建立的军队却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可见其财政支出的效果极低,与英国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此外,据茅海建先生的研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