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官员都关到笼子里去”——吴敬琏的乐观与焦灼

责任编辑:李鹏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楼强

【记者手记】

吴敬琏出版的新书

8月11日,39摄氏度的上海。有一件事情比高温更加灼人,那就是上海书展上读者们对经济学家吴敬琏的热情。

这天下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个宏观经济“老话题”,仍然吸引了大批各路读者。那些从事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白领,捏着通过各种渠道拿到的500元高价演讲票,在开场前一个小时就已来到会场。由于读者超过千人,有一部分只好被分流去另外一个会场看演讲的视频投影直播。

登上上海书展讲坛的吴敬琏,带来最新著作《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改革”凝聚共识、澄清误解,为“改革”整体设计、研究对策,到新世纪伊始的纵论“转轨中国”,现在的吴敬琏是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基础上,从个案突破,而非概括什么“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奔走呼吁。

81岁的吴敬琏一直在坚持的中欧国际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职务,为他的长三角研究打开了考察无锡的经验。这本新书,即是他2007年开始多次深入无锡,与20多家不同行业的企业、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多年讨论和深入观察的成果。

无锡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引起吴敬琏兴趣,不仅在于其起步较早,“十一五一开始就有了很多有利的措施”,更在于无锡的转型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有了自身特色。

与此同时,吴敬琏的转型研究,开始深入珠三角地区。他与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陈清泰,“今年用了比较多的时间研究广东怎样组织转型”,以及“中央和长三角、珠三角怎样协调组织转型。”

他在记者采访环节,提及深圳,以及富士康、华为、华大基因,语态乐观。他还谈及教育、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在中国好的创新到处都是,我可以给你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很多这种创新在世界的前列。”

8月14日,吴老高兴地向随访无锡的本报记者 “报料”:“昨天凌晨四点半我接到一个电话,他们告诉我,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经过严格的检测证明合格。这个芯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我们有条件在这个产业真正打翻身仗。”吴老称,他还有一个“不舍得”辞掉的工作,那就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副主任。

但对于转型,吴敬琏的焦灼也同样紧迫。“要把官员们都关到笼子里去。”

与这句“狠话”相呼应的,是他通过本报发出的深深忧虑——“经济转型说了27年,何时能够真正转变”(详见本报6月2日同题报道)。而在这本新书的“路演”中,他在经济转型的三个问题中,首先谈我们对转型理论的种种误区。

这三个问题中,他宣讲论述最多的,仍是政府体制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下,政府职能转变已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市场主体仍面临四大体制性障碍,政府组织经济的作为也有四大不恰当。

比如,吴老的书中以无锡为例,论述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控制。无锡虽最早开始尝试招拍挂出让经营性用地,但为了招商引资,政府在工业用地使用权的定价上存在刻意压价,甚至有零价出让的情况。而无锡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价差达到了6-10倍。

“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阻碍了无锡的经济转型。过于廉价的工业用地弱化了有实力的工业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工业用地向大企业倾斜政策遏制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小企业发展”;“工业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被认为分割为价格悬殊的市场,对于发展服务业极为不利。”

会后,我不禁追问吴老:“你怎么能相信官员们有动力革自己的命呢?”

他转过身,盯着我的眼睛坦然答道,“那你可以问邓小平为什么要改革。革自己的命确实比较困难,有很多人是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的。但如果推论说革自己的命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干脆放弃改革。”

沉思片刻,他又补充道,“其实我们的官员也不是那么一团漆黑的。”

网络编辑:王尔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