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新思路——千方百计,让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对称

部分官员借助信息优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坏事,于是出现“道德风险”。逐渐,其他人会担心吃亏,最后都利用信息优势做坏事,于是形成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责任编辑:戴志勇

部分官员借助信息优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坏事,于是出现“道德风险”。

逐渐,其他人会担心吃亏,最后都利用信息优势做坏事,于是形成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解决这两个问题,古今中外至少有27种方案。

克服信息不对称的27个次优方案 (李伯根/制表/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无忧患意识,则难以长治久安。目前,一些民众认为,改革步伐尚跟不上社会问题的蔓延速度。这种心态,需要从根本上化解。但继续良性改革,需要具体操作方案,而基层直选和“推荐票选干部”等被学者寄予厚望的“选举类”举措,目前尚无有效的配套措施以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因之,也引起一些担忧。

除了“选举类”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如果没有,中国只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共识缺失将使系统改革滞后,各种局部问题不排除最终吞噬掉改革成果。北宋王安石改革是前车之鉴。

王安石改革方案独大

宋神宗继位时,贪污腐败已十分严重,社会“风俗日以衰坏”。巨大危机使最高决策层达成共识,选择了王安石全面主导变法。王安石此前撰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三经新义》等专著,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并在担任鄞县县令时成功试点。王的改革方案理论和实践兼备,是当时惟一的系统方案,获得了急于摆脱困境的统治阶层的广泛支持。

变法在公元1069年全面展开,先后推出旨在打击高利贷资本、阻止土地兼并的“青苗法”,打击垄断的“市易法”等多项举措。这些举措出发点很好,但在实践中忽视了对官吏的监督,导致执行者扭曲政策坑害百姓,最后“流民无数,天怒人怨”。

需要深思的是,变法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在变法失败后才总结出来的。从新法伊始,以编纂《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就明确指出新法看似扩大政府财源,实质是与民争利;新法急功近利且缺乏监控,官吏可能为所欲为,最终损害老百姓利益。

从人员构成来看,反对派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甚至还有向神宗推荐王安石的伯乐韩维和王安石的亲弟弟王安国,连三任太后也都加入了反对变法的行列。多数反对派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庆历新政”中,是坚定的改革派。他们反对变法并不是维护既得利益,而是基于对变法可能后果的忧心忡忡。

反对派力量如此强大,神宗为什么仍然支持变法?以事后眼光看,不是神宗执著,而是反对派只会批评,却没有提出任何系统的替代方案,使“王安石方案”成为神宗的惟一方案。在改革推迟一天都可能亡国的时刻,恐怕任何执政者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