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100902)

“没有憎恨”的宽恕或许应该做,但还不到时候。因为真正的宽恕,应该是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合适的情绪。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听到菲律宾方面真正深入的解释

责任编辑:史哲

推荐:潘宇峰 青岩

No.1 菲人质案:我们需要的是有理由的宽恕

《新京报》,8月28日,作者:周庆安

(原文摘编)菲律宾人质惨剧发生之后,国人围绕着“宽恕”展开了争论。

“没有憎恨”的宽恕或许应该做,但还不到时候。因为真正的宽恕,应该是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合适的情绪。至少我们目前还没有听到菲律宾方面真正深入的解释,在菲律宾国会的听证会上,从马尼拉市长到警察总监,都没法对此次人质劫持事件的解救工作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还有进一步的辩解或者推卸责任之嫌。成龙说的“没有憎恨”也对,但那是我们得到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调查结果之后,是相关责任人得到相应处理之后,是遇难者的家属能够原谅这一切之后。

的确,在今天的国际和国内社会,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来面对每一个问题。此次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显示了当地警方行动上的多种问题,问题产生于最需要改革的结构深处,自阿罗约时期就开始了。如果要宽恕,先要对各种错误的行径进行完整的揭示和反思。

宽恕是成熟社会心理中的关键一环,但也是最后一环。在调查、批评、问责都没有完成之前谈宽恕,这种宽恕就会变成纵容。或者这种宽恕只能暂时让愤怒被淡忘,被埋藏,而不能完全放弃仇恨。另一方面,宽恕者本身顶着巨大的悲伤和心理压力,宽恕本身是对这种情感的升华。在合适的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