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小额贷款试点风波

    编者按:小额贷款潜在利润丰厚,是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者追逐的新目标,同时地方政府也对小额贷款有浓厚兴趣,因为针对农民、城市失业者等特定人群的小额贷款有助于活跃和改善地方经济。尽管发展小额贷款符合多方利益,但这条道路要走得好却并不容易,下面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作为中国首批“只贷不存”的5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一,四川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一度成为各地的学习对象,但令制度设计者始料不及的是,为防范金融风险千思百虑设计的诸多制度,却犹如马其诺防线,虽然坚固,但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股东纠纷险些让全力公司关门大吉 韦黎兵/图


    2007年12月中旬,在经历了短期停业、股东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公司几乎分崩离析的波折后,四川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的四位股东,终于坐到了一起。
    股东们此前竞相向媒体揭露对方的火气现在已经消减了下来。这次,尽量减少停业风波和媒体报道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股东们的共识。他们开始集体对媒体三缄其口。
    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是2006年中国开始的5家“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一,股东由四位自然人组成。公司位于四川最北部山区的广元市利州区。
    长期以来,这个扼川陕门户的山区市,因为四面环山,蜀道“难于上青天”,经济相当落后。选择在这里进行小额贷款试点,四川省不乏有为解决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经济长期“失血”问题而探路的考虑。
    2006年4月,广元利州区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对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存在的各种金融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了周密的预防性制度,正式推出了全力小额贷款公司。
    先行一步的广元小额贷款,一度成为贵州、陕西等其他试点县市不远万里前来学习的对象,为广元挣足了面子。
    但令制度设计者没有预料到的是,为防范金融风险千思百虑设计的诸多制度,对于全力公司的试点,却犹如马其诺防线,虽然坚固,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股东内讧,风波骤起
    问题要追溯到广元市和利州区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那阵。2006年,在成都诸多大公司参与的竞争中,全力贷款公司以到账注册资本数最多,获准建立小额贷款公司。
    对于在申请成立贷款公司阶段起了关键作用的“董事长”赵琼而言,最初的难题其实是资金。看上去约摸50岁的赵琼,作风干练,在广元当地金融界,曾是个不大不小的“腕”:长期在当地工行信贷部门做领导,并一直升到行长助理。赵琼具有金融系统长期的工作经验,但她一下子拿不出申请成立公司的2000万注册资金,就是首期的1000万,也远远拿不出。
    赵琼拉上了自己在工行时,因为信贷上的往来而结识的朋友邓云。按广元当地的传说,邓云是当地靠建筑包工起家、后来主要经营油脂生意的一位身家上千万的大富翁。邓云让自己的妻子段敏出面,向这个拟议中的全力贷款公司首期投资了400万。此外,他们还拉上了另一个股东黄昌秀。
    一番商议之后,核准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全力公司,首期1000万元出资中段敏(实际是邓云)占40%、赵琼25%、黄昌秀35%。
    当时,身为大股东的邓云和段敏,考虑到赵琼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经验,宁愿让小股东赵琼出任董事长——他们只想赚钱,并不在乎谁来掌这个舵。
    但是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黄昌秀很快将所持股份分别转让毛洋20%、邓文英15%。在股东毛洋于2007年8月出任公司总经理之后,矛盾突然爆发。
    毛洋在广元当地有房地产、餐饮等多种生意,坐驾是一辆当地非常罕见、也非常威风的宝马,比邓云的生意要大得多。
    但段敏发现,毛洋任总经理之后,其他三位股东不仅未能缴齐出资(赵琼缺口100万元,毛洋缺口64万多元,邓文英缺口47万多元),还用自己在全力公司的股权向全力公司质押,为自己担保借款(毛洋为自己的关联公司借款130万元,赵琼借款40万元,邓文英借款50万元)。
    段敏夫妇觉得他们本未缴足的出资很多又被抽逃,只用自己的出资在做生意。这样,风险全部集中在段敏夫妻身上,赚了钱却是大家一起分。
    痛感吃亏受骗之后,段敏夫妇立即找其他股东要求纠正,但并未得到满意的回应。这使得段敏夫妇新愁旧恨一起涌来。他们对毛洋给赵琼所报销的成都上学的上万元的学费、部分吃饭费用等等,也一并提出疑问。
    但是,这些指责都没有得到毛洋和赵琼的承认。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中,赵和毛认为,出资不足是不存在的,以股权抵押进行贷款也是当初段敏同意的。另一方面,毛洋更是认为,既然董事会已与总经理签下了盈利指标的协议,大股东就不应该干涉日常管理,在吃饭报销等细枝末节上做文章。
    双方又一次僵在这里。于是,他们都想到了政府。矛盾双方都打电话给当初负责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利州区常务副区长罗云。但对罗云来说,本身就是私营企业的全力公司,内部管理上出的问题,政府进行干预并不合适。
    于是,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升级。2007年10月,气不过的邓云带了几个人,冲到位于市区文化路东侧的全力公司,砸了公司门口的招牌,踢翻了公司营业厅内的东西,一阵大闹。
    赵琼报了警,并打电话给副区长罗云,希望他给公安方面打招呼,把邓云压下去。但除了劝解双方,罗云认为自己不应该干涉公安的事务,没有给双方火上添油。
    在气头上的段敏邓云夫妇更加愤怒,他们决定不惜鱼死网破。于是,一纸诉状,将其他三位股东告上法庭,要求法院解散公司,判令其他股东赔偿自己的损失。同时,此事被捅上报纸,股东双方的矛盾演变成一起公共事件。

像爱护大熊猫那样爱护小额贷款试点
    一走进全力贷款公司不大的营业厅,就能在门口墙上醒目位置,看到省市各级领导视察公司和董事长赵琼出席各种活动的照片。这对赵琼而言,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资本。
    当作为广元试点的全力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矛盾和停业问题见报、试点可能夭折的时候,广元市领导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要像爱护大熊猫那样爱护小额贷款的试点。”市里主管领导指示原先负责筹备成立全力公司的罗云,对全力公司进行内部调解。
    对罗云来说,本来,这个私营公司只要不触犯当初政府划下的几条红线:不许吸收存款(这个贷款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还不是金融机构),利息不能高于基准利率四倍(按央行规定,否则就是高利贷了),从而不影响社会稳定,其他都是公司内部事务和市场行为,他都没有理由干涉。现在这个试点不管成功与否,都是内部管理问题,跟当初的制度设计无关。只要不产生金融风险,制度设计就没有问题。
    但是,作为利州区常务副区长,罗云有自己的责任。对于利州这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区城市而言,招商引资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为严峻的是,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地区,农村地区发展还因缺少资金血液而受到影响。
    主管金融给了罗云抓住经济发展牛鼻子的机会:建立多个小额贷款公司,不仅是利州招商引资的一个捷径,更是通过小额贷款,推动农村农业和养殖等副业,推动小工商业发展的捷径。
    实际上,罗云的思路相当实际。在全力贷款公司成立后发放的贷款,对利州区浩口、万源村和红岩乡等生猪养殖基地的养殖户,帮助就非常大。利州区金融办主任杨忠银透露,按照这个思路,新的小额贷款公司已在筹划之中。所以,罗云和广元市都不愿看到全力公司变成不成功的案例,如果这样,可能对广元利州的其他宏图有影响。
    罗云分别找了全力公司四位股东进行谈话,他的思路比这四位囿于具体矛盾的股东要开阔得多。除给了他们“内部调解”、“行政协调”和“司法协调”三条路任选之外,罗着重对他们详细分析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前景。 罗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央行副行长吴晓玲表示,小额贷款公司很快将合法化运行,转变为可以吸收存款的乡镇银行。“这是小额贷款公司的黄金机遇期啊!”罗云说,按照中央的判断和思路,明年控制通胀将成为主要调控目标,大银行资金受限,这反过来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巨大机遇。
    这些都是当时闹得正凶的股东们所不曾考虑到的问题。但有一点他们是明白的,就是小额贷款的巨大利润空间。
    在全力公司营业厅,记者看到,这里贷款最低利率是16.848%,最高则到达29.16%。而知情人所透露的数字,全力公司董事会给总经理毛洋的年净利考核指标,就达到18%。
    小额贷款公司极高的盈利能力在全力也得到证明。据赵琼本人公开的一组数据,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力公司实现的营收就有101万元。
    股东抽逃资金引发的矛盾,并没有影响股东们对小额贷款公司高利润这个事实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合法乡镇银行的前景,深深打动了他们,犹豫之后,理智战胜了意气。
    两天后,段敏夫妇,给罗云发去短信,同意内部调解。
    与此同时,工商局等政府部门也出面,对全力公司股东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解。
    据段敏的律师徐忠诚透露,目前,出资不足的股东已经补足了出资。公司账目和经营状况正在中介帮助下重新审计,新的更为完善的公司规章制度,正在律师的帮助下重新修订。
    “最核心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他的都可以再商量。”徐忠诚说。
    “这不是坏事。通过这件事,全力公司发现了内部治理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罗云说。
    但是,在知情者看来,这些“没名堂”的事情,反映的不仅仅是诚信,更多的是当地当前的社会生态。
    “一开始就找外地一些管理上轨道的大机构来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话,也许就会避免犯这些低级错误。但如何防止股东通过关联公司转移金融机构资金,不是个别问题。”当地一位研究者认为,在四川南充等地不断涌现的乡镇银行中,如何防止同样的问题出现,应引起监管者的注意。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