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重建社会

主体性社会一直未能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权力与大众的“社会恐惧症”。当务之急是破除社会恐惧症,为社会正名,肯定社会的主体性,允许社会自组织,让社会自治自律。

责任编辑:戴志勇

主体性社会一直未能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权力与大众的“社会恐惧症”。当务之急是破除社会恐惧症,为社会正名,肯定社会的主体性,允许社会自组织,让社会自治自律。

 

目前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将“社会”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存在的一个领域,侧重于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制度等。另一种思路则将“社会”作为一个与国家、市场相对应的主体,并强调社会建设的含义重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的主体性。本课题组秉持后一种思路,主张社会建设着眼于以下三个维度: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同时以社会制度(机制)为保证。能动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双重建设,可以分别选择“劳资关系”和“官民关系”为突破口。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人们经常提到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类似计划无疑有积极意义。但要看到,中国利益关系严重失衡,背后有深刻的体制原因,仅靠政策增加一些收入,作用有限。

致命的就是,没有一套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问题的机制,甚至还千方百计压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时至今日,既得利益集团已尾大不掉,左右着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如果不能将利益均衡机制建立起来,利益关系将会进一步失衡,政府一些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包括收入倍增计划)也可能走向反面。

最基本的,是不同利益主体要有制度化的同等利益表达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平有序的利益博弈。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机制、利益凝聚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施加压力机制、利益协商机制、调解与仲裁机制等六种机制。

优化社会结构:扩中产,改善底层

在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有学者概括为:结构定型、精英联盟、寡头垄断、赢者通吃。

社会结构的优化需要考虑以下内容。扩大中产阶层的规模。中产阶层是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耐用消费品的市场。当前,我国的中产阶层发育仍然相当缓慢。可以考虑通过政策的引导,造就大量的熟练技工。

保护并改善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具体包括:保护和发展中小企业,为弱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创业门槛,保护非正规就业者的谋生机会;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等。

在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使不同阶层能够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阶层间的互相隔离、封闭的趋势,缓解阶层紧张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