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城历史中穿行

对许多人来说,景明是一个谜。几十年里,不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是汉学家,多半是她的好朋友,她是大家眼中推动中国研究不可缺少的助动力

责任编辑:马莉

【一个人的故事】

那年景明带外国专家回云南作乡村考察,来到聂耳纪念馆,有一个介绍影片,放出一位英俊青年,解说词说,“这是聂耳”,景明不由大笑,“这是我爸爸的照片啊!”影片又放出一位美丽女子,解说词是:“这是聂耳的女友”,景明更是大笑:“这是我妈妈!”这位云南音乐家曾是和景明父母一起玩的好友,博物馆不认故人,在一堆照片里捡了英俊青年最秀美女子摄入影片,恰是景明的父亲母亲。

一个人写自己的回忆,孤立的人生跌宕,很可能只是一个偶然;可是,个人境遇的总和,就必是鲜活的社会历史本身,这是民间历史的魅力所在。我曾经想过,应该在哪一天,约几个相识的人,约好一起写出回忆,同时记录各自周围一圈生态,这样一个小小集合,就不再是个人史,而是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社会团粒结构,就有历史记录的价值了。

我只是想想而已,而在古老昆明,一些不同年龄段、有着相互关联的人,并没有相约,却出于本能的历史感,真的出现了个人记录的不约而同。

这是我再次阅读熊景明回忆(《家在云之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0月中旬出版),准备写序的时候,忽然意识到的。断断续续在几年里,我为几本围绕昆明的回忆录写了序言和书评,有黄湛回忆录《永远的北大荒》,有胡伯威回忆《儿时民国》(续集《青春·北大》),还有刘德伟《一粒珍珠的故事》,而他们都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