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曹禺的戏剧与时代

责任编辑:平客 实习生 赵大伟

2006年,张艺谋执导根据曹禺剧作《雷雨》改编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周润发扮演的大王、巩俐扮演的王后、周杰伦扮演的元杰,人物原型分别是周朴园、繁漪、鲁大海。 (CFP/图)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曹禺剧作的记忆复苏,以1985年上映的电影《日出》最为突出,方舒扮演的陈白露让这位旧中国的“交际花”家喻户晓。 (《日出》截图/图)

2006年4月及2010年9月,北京人艺复排《北京人》,由李六乙执导。1957年、1987年,北京人艺曾两次上演这部剧作。在新版中,观众看不到传统的“三面墙”式写实布景,取而代之的是布景全部覆盖于一层特殊的白纸之下。 (CFP/图)

最近,中央戏剧学院的退休教授晏学在写曹禺剧作中的“人物论”。写到她最喜欢的人物——《北京人》里的长子文清,晏学却久久不能落笔。

1953年,23岁的晏学从二野的文工团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57年,导师被划成右派,原本的学习计划中断,晏学留校任教。“大跃进”开始,“厚今薄古”成为时代主旋律,必须讲“当代作品”。

“当代作品有什么好讲的”,但是必须讲,晏学决定打擦边球,“郭(沫若)田(汉)曹(禺)夏(衍)老(舍)”还活着,当然算当代作家。郭沫若作品讲《屈原》,田汉的讲《关汉卿》,老舍的讲《茶馆》,曹禺的讲《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第一堂课从《雷雨》讲起。

初为人师,晏学非常用功。为了解周朴园,她研读洋务运动的历史、买办的历史,德国近现代历史——因为周朴园是留德回来的。别人囫囵吞掉的细节,对她来说都是清晰的时空坐标:“《雷雨》的故事发生在天津。台词写了:周萍说,他要到内地走走,可见周家在沿海;而且这个地方离济南八百里,又是省政府所在——以前,天津是河北的省会……”

学生们都说,听晏老师讲《雷雨》,比看《雷雨》还享受,但他们从没看过老师的讲义,四个系合上的大课,一讲半天,晏老师手里就几张卡片。“文革”被“扫地出门”,晏学一家的随身之物只有几床棉被、一个床板,门上的封条让剩下的一切归零:晏学十年的讲义、她放在银器盒子里的纪念物:毕业证、结婚证、子女出生证明……晏学发誓:从此以后,不写一个字。

在北京、上海、香港、天津、潜江(曹禺故乡)热闹庆祝曹禺诞辰百年的日子里,八十岁的晏学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她坚持只谈作品。

没有鲁大海就不是那个时代

1933年的暑假,在清华图书馆二楼的阅览室,曹禺写《雷雨》,与之初恋的郑秀在一边读书,累了,两人就走到图书馆外的草坪上,仰看白云苍狗。

父亲官场失意,一腔慈爱,一腔牢骚,喜怒无常;家像坟墓一样悄无声息,鸦片的氤氲终日不散;公馆的墙外就是弃儿和乞丐彻夜的凄凉叫声;哥哥与父亲的仇恨简直不共戴天;一个同学爱上了他自己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