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峰】台北的垃圾传奇

当市民的分类回收做得好的时候,政府说谢谢大家,接着降低垃圾袋的价格。这个钱本来就是拿去处理垃圾,市民节省下来之后,政府立即回馈给市民。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社会在共同决策之时,也共同承担后果。如果说算账,不是单纯看垃圾发了多少电,还要看其他社会成本,比如因垃圾焚烧引发的疾病、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这很难用数字衡量。

对话嘉宾:林正修(台北市民政局原局长)

垃圾回收是个接力赛

王石:我对台北的垃圾分类回收的感性认识源于台湾电视台的一次参观,当时垃圾分类回收收入占它资金来源的三分之一。我很惊讶,没想到垃圾分类回收有这么大的收入。台北的垃圾分类政策是怎么出台的呢?

林正修:大概在16年前,台湾学习了德国的押瓶费制度。比如,政府在牛奶卖出之前就跟厂商先收了处理瓶子的钱,卖了100瓶、回收90个瓶子,就只能退给你90个瓶子的费用。当时有人骂这简直像抽税一样。

台北市更有戏剧性。以前随水征收垃圾处理费,相当于用多少水收多少垃圾费,这样不合理,比如洗车场没有多少垃圾,可是用水多,交的垃圾费也就多。马英九接手市长以后,台北改用随袋征收的办法,就是将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