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坎坷“绿”途:先救国,再误国?

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增长,还要为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服务,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做得很好的国家”。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 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中国崛起的十年,和日本“失去的十年”,在2010年8月,终于有了最直接的碰撞:中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

日本遗憾,中国警醒,但数字上的高下,并不足以概括全部事实。

在绿色浪潮来袭的今天和未来,我们究竟超越了日本什么,又落后了日本什么,依旧值得追问。

南方周末记者为期半月,深入日本社会,遍访各界,还原真实的中日差异。“超日之思”专题将以上下两辑的篇幅,超越数字高下,聚焦日本在环保、低碳等绿色领域的成败利弊,以资后来居上者中国借鉴。

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增长,还要为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服务,实现低碳的同时,还必须控制失业率过高,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做得很好的国家”。

中日近十年GDP增长对照图 (CFP/图)

“环境立国”曲折

中国如今面临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也曾发生过。

当时日本以水俣病为代表的四大公害,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为突出。曾经的日本,和中国一样走着以经济发展为先的策略,对于制定产业公害等对策一直持消极态度。日本政府最初在厚生省设置负责公害问题的专家还是1961年,而即便厚生省环境卫生课的这名负责人在“公害问题”之外,还必须承担理发、美容院的指导监督和公共浴场的监督之责。

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工作安排,恰恰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对环境的认知水平。

1967年,日本公害基本法得以出台,国会在1970年集中审议了公害的对策,在众所周知的“公害国会”(由于主要以公害问题为议题而得此名)上,制定了多项法律约束,环境治理始步入正轨。

今天,四十年前的“公害国会”被冠以日本经济转型开端等标签意义,事实上,这一变化多源于民众的强烈批评。而日本政府的立场亦一直在约束环境和发展经济中摇摆不定,这构成了日本政府之后二十年间推进环境政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