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走了,岛还是他的

伯格曼在岛上取景拍摄了四部剧情片,两部纪录片;他买下一些旧房子改建成住所、工作室、电影院,晚年定居于此,2007年在此终老,葬在岛上惟一的教堂墓地。

责任编辑:马莉

白墙红窗红门的房子,门外放着一张蓝色的长凳,每到夏天下午3点,伯格曼就在这里等着琳一起看电影。 (李宏宇/图)

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

我来这里是为了瑞典一个最著名的人,已故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从阿兰达机场出发,乘坐双螺旋桨的小型飞机向东南飞越海面,40分钟后到达哥特兰岛——波罗的海上最大的岛 屿——西 岸 的 维 斯 比(Visby);从维斯比机场乘车北行,五十多公里后抵达法罗海峡的渡轮码头。不远的对岸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法罗岛。

1960年,为拍摄影片《穿过黑暗的玻璃》,伯格曼和他的摄影师来到法罗岛看景。那时候这个小岛还是瑞典的秘密军事基地,游人不准上岛。他本打算去苏格兰的奥克尼群岛取景拍摄,但为了省钱,制片人要他来法罗岛看看。伯格曼抱着“就是去看看,回来也好交代,拍戏还是去奥克尼”的想法来了,却爱上这里。“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形容这些,”伯格曼在自传《魔灯》里写道,“只能说我终于找到了我要的景观,甚至可以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如果说这世界上真有一见钟情这回事,我对法罗岛的感觉就是如此。”

之后他在岛上取景拍摄了四部剧情片,两部纪录片;他买下一些旧房子改建成住所、工作室、电影院,晚年定居于此,2007年在此终老,葬在岛上惟一的教堂墓地。

2004年,岛上一些热心人自发组织了名为“伯格曼周”的活动,后来逐渐由“伯格曼中心”接手负责。每年6月,仲夏节之后,法罗岛的日出时间是凌晨2点半,而日落时间是晚上9点;岛上的人就多起来,从五百多常住居民的寂静小岛,变成五千多人的度假胜地。伯格曼周就在6月底7月初举办,放电影、办讲座、组织观众参观当年伯格曼拍电影的外景地。李安、文德斯等著名电影人也曾做客伯格曼周。

今年7月,受瑞典使馆文化处的邀请,我与来自英、美、德、俄罗斯和印度的另外7位记者、影评人,成了头一拨造访伯格曼周的国际媒体人。法罗岛上的伯格曼故居和他的私人电影院,也是第一次向国际记者开放。

伯格曼夜半醒来时记录自己梦境的小桌,桌面上密密麻麻的笔迹如迷宫一般。 (李宏宇/图)

拍卖场的奇迹先生

去年6月,英国的克里斯蒂拍卖行大宗地产部挂出一件不动产拍卖品。那就是伯格曼在法罗岛上拥有的四处房产——离海滩咫尺之遥的写作小屋,位于汉马斯的伯格曼宅邸,位于丹坝的住宅、私人影院、影片仓库和一处改成居室的旧风车,还有安根的一套传统哥特兰式宅院。

伯格曼在1967年买下他在法罗岛的第一处房产,到1993年,他卖掉斯德哥尔摩的房子,把所有东西都搬到这个岛上。在上世纪70年代的遗嘱中,伯格曼就决定死后卖掉自己所有物品,把钱分给继承人——8个子女和一个孙子。“这是我的愿望,不要讨论,否则会伤感情。”他这样写道。

这一年,哥特兰岛和法罗岛地方政府刚成立了“法罗岛伯格曼中心基金会”,当地人把岛上一所废弃的小学校舍捐给了伯格曼中心。基金会的主席就是瑞典前首相卡尔松,他在岛上拥有自己的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