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潮中的李文化

李文化生于1929年,17岁参加革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他拍摄的《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海港》等,观众都非常熟悉。

责任编辑:刘小磊

因拍《早春二月》而受到江青青睐的著名导演李文化(前排右一) (李晨声/图)

李文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挚友。

李老师生于1929年,17岁参加革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他拍摄的《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海港》等,观众都非常熟悉。

《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小说改编的,导演是谢铁骊,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主演,李文化是摄影师,1964年上映。虽然《早春二月》被打成了“修正主义毒草”,在全国受到公开批判,但摄影师李文化却因这部片子受到江青的注意,认为“拍得不错,色彩好,画面也讲究”。她因此把李文化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指定李文化担任第一部样板电影《南海长城》的摄影师。

影片还没有完成,就被“文化大革命”打断。李文化被八一厂的造反派轰回更加混乱不堪的北影,参加了一派群众组织。

到葛琴家抄家

命运再次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当时因为不同程度地与“文艺黑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和李文化都很低调,被称为“有组织的游鱼”。不久,即被群众组织的头头发现,如同《水浒传》中命杨志下山立“投名状”那样,派我们俩去分管文学的副厂长葛琴同志家“抄黑材料”。

葛琴同志是中共老党员、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女作家。早在“文革”一开始即被羁押,去她家造反无异于“打死老虎”,不会有半点风险,在当时属于最软的任务。可就这也难坏了我们师徒二人,骑车一路商量,直到人家门口也没商量出个结果。

我从未见过李文化着这么大的急,说死说活也不肯进去,一再推崇我“毕竟年轻”“有资格造反”,他自己实在是“勉为其难”。并一再保证在门口接应,绝不离开。实在没法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孤军深入”了。

想敲门,门却虚掩着,根本没关。屋里纸张狼藉,愈发显得空空荡荡。室内一角,有一张破藤椅,半卧着一个老人,我猜这大概就是葛琴同志的丈夫——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邵荃麟同志。我读过他译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深为他的译笔折服。我吞吞吐吐地说明了来意,他生气地说:“都抄了多少遍了,哪里还有什么材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