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叙事本为史学正宗

历史研究者的感叹: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历史吗?
                                                                  叙事本为史学正宗
  
  
  说到读书之书单,此处所言不过是一些个人简单的阅读体验而已,以分享于同道,完全没有所谓推荐之意,以免误人子弟。惟如今之出版业空前繁荣,每年出书品种甚多,看不胜看,多数自己买的书也只能束之高阁,更别说那些自己没有买的书了。干什么吆喝什么,这里仅就2006年读过的留下较深印象的几本史书略述一二。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陶菊隐著,海南出版社,2006),这不是一本新书,我在上大学时就买过三联书店1978年的版本。惟史书未必以“新”为好,本书作者既是历史的亲历者,又是记叙史实的有心人,书中以新闻笔法叙述北洋时期的诸多历史事实,娓娓道来,令读者饶有兴致。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收录的诸多当事人的公开通电,指斥对手,辩白自身,言语间无不具有高屋建瓴的“道德正义感”,兼有恨不能将死人说活的文字。随之而来的疑问就是,这些依仗枪杆子起家的武夫,为什么对所谓“道德”与“正义”如此当回事?是对合法性与正统性的渴求,还是对中国传统与“文化”的敬畏?世纪的年轮虽然已经翻过了新的一页,但是对这样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很好的答案,或许有待于史家未来的继续努力。
  《晚明史》(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晚明史并非我的研究对象,故此书出版有年,也未进入我的阅读视野,只是因为乱翻书的习惯,在书店里偶然翻阅了此书,结果却欲罢不能,遂买下回家细读,而且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作者以“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为主题统领全书,显非写单纯的王朝更替史。但是说实话,作为并不研究晚明史的我,此书的看点主要在其叙事,作者以流畅自如、飘逸潇洒的文字,尽写晚明风云,是一本很好看的叙事史。当历史成为“科学”之后,我们已经看了太多的所谓分析的历史,其中又有多少是不知所云者!其实,叙事本为史学正宗,写得好的叙事史不仅可以给读者知识,也可以促使读者思考,还可以给读者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这也是我读《晚明史》的个人感受。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王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这也是一本读来颇为有趣的好看史书,不同的是,作者生于成都,在川大读书,最后又在美国得到历史学博士,他对成都轻松谐趣的民间街头文化的叙述,加入了美式分析,使读者或可进一步思索晚清民国年间中国城市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社会改良和地方政治的关系,而又较少那些缺乏中国实地生活体验的外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常有的“区隔”感。或许,未来我们可以对改革开放以后负笈欧美、学有所成的中国学子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成就有更多的期待。
  《动物园的历史》(埃里克·巴拉泰、伊丽莎白·阿杜安-菲吉耶著,乔江涛译,中信出版社,2006),这是一本可能有点另类的史书。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较多偏向于人的政治社会史,偏向于那些宏大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其实,历史研究的时空与对象本可是非常宽泛的。动物园所反映的人对动物的利用、控制与支配,或许也是人对人的利用、控制与支配的缩影,此书恰恰从一个看似另类的角度,为我们认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注脚。
  《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杰克·伯恩斯摄影,吴呵融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严格说来,这不是我们习见的历史研究著作,而是历史事实的图像记录。但是,真实的历史图像有时胜过万语千言。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真的非常了解中国的历史———即便是离现在并不遥远的近代中国历史吗?书中收录的历史照片,许多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历史图像记录,恰恰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而且,此书图片的印制质量非常好,历史真实感跃然纸上,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往习见的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图像。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应该感谢过来人对历史现场的真实记录,我们也应该感谢出版社有眼光出版了这样的好书。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