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混血之城

从一个纷乱杂陈的移民城市,沉淀为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居民城市,从一个不知所终、反认他乡是故乡的的文化心态,逐渐转变为知道“我是谁”的文化情怀,香港人怀抱着西方文明的波澜壮阔,也蕴藉着中华文明的伟岸雄奇,变成了一个新混合体。
  “混血”,这一原本界定血缘、血统的词,是对香港这座城市生命的鲜活定义。
  以武力的胁迫割占始,至和平的回归母国终,香港在一个半世纪里,诠释了自己被殖民的身世。
武力的殖民,为这座城市强行注入了混合之血。
  这座城市的混血样本,抽出来的首先是英国人高傲的文化血液。
  矗立中环的汇丰银行大楼,依然是向世界彰示其金融中心的标识;从英伦照搬过来的太平绅士制度,依然在维持社会的正义;而古老的以效忠女王为职志的骑士爵位,也依然是其上流社会的荣耀象征、老牌精英的身份确认。至于多年形成的有效行政管理体系和法治理念,以及商业游戏规则中的契约精神,都依然“动摇不得”。
  有观察家说,这个城市不仅仅是以财富、更多是以背景和影响力来区分身份。一个华人领袖,是看你是否做过汇丰的非执行董事和港英政府的行政局议员。
  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以及身份权力,长久以来,一直以英国为中心,他们成为“混血”的主导者,华人的参与只能是渗透式的、缓慢的,无力改变权力的基本格局。
  10年前,和平回归的香港,以主权变更的方式,改写了以往的混血模型,不再是欺压式的强迫,而是在掌握“主权”下的对等竞争——两种血液的循环往复,开始在竞合中完成。
  中银大厦的耸立,改变了汇丰的一枝独秀;大紫荆勋章的荣誉,唤起了香港权力阶层的另一种身份追求;“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又拓展了这个城市本来就有的包容、多元性格。
  从一个纷乱杂陈的移民城市,沉淀为一个有独特魅力的居民城市,从一个不知所终、反认他乡是故乡的的文化心态,逐渐转变为知道“我是谁”的文化情怀,香港人怀抱着西方文明的波澜壮阔,也蕴藉着中华文明的伟岸雄奇,变成了一个新混合体。混血之城在融入新的“干细胞”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有哪一种史书,能够记载这回归的十年之旅,能够审视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以散点的方式,选择了一些场景、人物、建筑、机构和影像,共同构成一组“蒙太奇”,献给10岁的新香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