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抢”钱

银行通过昂贵的代价获得存款,而这些代价最终是让借款人来承担的。

责任编辑:吴立波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琼 杜蕾

宏观紧缩正在改变银行行为,并通过贷款紧缩迅速影响到整个经济。

每到资金紧张时,违规高息揽储必然登场 (Phototex/图)

11月27日,一个饭局之上,老刘8000万的存款变得奇货可居。

“卖8000万的存款,3天,收1%利息啊。”老刘是广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所谓的“卖存款”,就是老刘让客户将资金暂时放到指定的银行中去。

饭桌上的三个银行客户经理开始琢磨该不该拿这个钱,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计算着。临近月末,他们所在的银行考核存款的力度突然变得很大。

原因很简单,各银行突然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张之中。2010年前10个月,银行多放了6.88万亿贷款,11月前3周新增贷款市场风传已近6000亿元。而2010年全年,政府计划新增贷款只有7.5万亿,额度几乎全被用完。

另一方面,银行流动资金在骤减。随着近几个月通胀压力骤增,10月银行系统储蓄存款减少7000亿,人民银行不得不多年来首次加息。到了11月,两次提高准备金率又冻结了银行约7000亿资金。一来一去,银行系统减少了1.4万亿资金。

但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反而加强了。银行内部已有消息说,监管部门已着手部署考核“日均存贷比”,并强化对银行75%的存贷比(贷款与存款之比)的考核。实际上,部分银行现在的存贷比都已经明显超过了这个监管红线。

于是,各家银行很普遍地加强了对存款的考核,而客户经理们也不得不随着上级考核的指挥棒转。

“抢储”混战,擦边球满天飞

现在饭桌上,三天1%的价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