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胡同台妹的眼省视两岸同胞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大陆人都很关心台湾。尽管两岸“血浓于水”,但真正相互了解却很少,一般人都是通过各自的大众媒体看对方,新闻话题的设置必然受到政治制度和市场秉性的双重影响,对现实有选择有扭曲势所难免。

责任编辑:刘小磊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大陆人都很关心台湾。尽管两岸“血浓于水”,但真正相互了解却很少,一般人都是通过各自的大众媒体看对方,新闻话题的设置必然受到政治制度和市场秉性的双重影响,对现实有选择有扭曲势所难免。

有鉴于“大陆人在对台湾充满热情的同时,又对台湾全然的不了解”,旅沪两年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写了一本《我们台湾这些年》(重庆出版社,2009),介绍自1977以来台湾社会转型前后的经历。从中,我知道了1994年发生的千岛湖事件的不当反应对两岸关系的深重损害;从“阶级斗争”和“文革”过来的我,感同身受地体察到台湾戒严时期白色恐怖的残忍和领袖崇拜的荒谬。但是,总的来说,廖信忠的书对台湾是知识性的介绍,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值”和思维方式没有太多的挑战性。

《从台北到北京》,宫铃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年11月,32.80元

而从2004年起相继在京沪驻点采访,2006起定居北京,在大陆媒体工作的女记者宫铃所写的这本《从台北到北京》,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说,道出的是一个“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它记录的是一个台湾资深女记者在大陆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大陆的社会当然是最主要的经历素材,但是你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台湾人”笔下的大陆,她的兴奋点,她的忧虑与惶惑,她的欢乐与向往,在在体现了台湾社会长大的女子与大陆环境成长的人们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且不说两岸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承的路径有别,更重要的是,毕竟台湾的经济发展比大陆早“起飞”二三十年,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全面建立,而大陆仍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两岸分治60年,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的深层差异,他们眼中心底只有“身份”的不同,想当然地认为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就该“心往一处想”,习惯于以己度人,而不知如何换位思考。所以,宫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