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代课教师:一场原本可以将错就错的爱情

1980年代,代课教师成为基层教育的救命稻草,是“自由恋爱”。然而新时代对教育者要求更高,“出身”就成了“感情破裂”的诱因。

责任编辑:曹筠武 郭力 王刚 杨继斌 李梁 马昌博 助理编辑:袁端端 实习生:王媛媛 向婷婷 陈铁梅

1980年代,代课教师成为基层教育的救命稻草,是“自由恋爱”。然而新时代对教育者要求更高,“出身”就成了“感情破裂”的诱因。

历史的终结

“最老代课教师”王政明在山路上护送一队只有七八岁的尕娃放学回家。1958年,张家堡小学建立的时候,学校里只有他一个教师。2006年的下半年,他被清退。他的工作经历几乎和共和国农村代课教师的历史等长。

那天,校长通知他,“上面的精神”,他明天不用来上课了。

他比预料中平静。“当初民办教师是合同工,后来是临时工,既然是临时工,让我们走就走吧。”他说。

王政明老师被清退一年后,其他代课教师重复了王政明同样的命运,一样的电话通知,一样的台词:上级通知,你明天不用来了。“上面的精神”指的是 2006年教育部作出的决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要把余下的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对于其中学历合格、素质较高、取得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 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新聘教师公开招聘,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上面的精神”只被执行了半截,在大多数地方,没有代课教师被转正。

被渭源作家寇倏茜称作“张家堡小学守护神”的老人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