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郭家学反省东盛成败

“那一周,我感觉所有人都在骂我。”郭家学呆在办公室里想:如果自己也选择裘祖贻的方式,结束生命来“负责任”,一了百了,将会如何?
马不停蹄地收购,资金链崩断,占用东盛旗下上市公司15亿元资金事发,郭家学最后选择了断臂求生。
 

  在挪用上市公司15亿元东窗事发之后,拥有白加黑、盖天力等知名品牌的医药大佬郭家学成为千夫所指。回顾东盛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如果能有一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协助郭家学进行收购,他收购之旅的目的地将完全不同

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 Phototex/图

  2006年11月5日是星期日,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8点40分就到了办公室,把自己关了整整一天。那天一早他得知了安徽华源前总经理裘祖贻因欣弗事件自杀的消息。

  此前一周,他旗下的东盛科技被爆出占用15亿元资金的消息后,股票已连续4个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成百上千的谩骂谴责电话打到公司,以发泄他们的愤怒。

  “那一周,我感觉所有人都在骂我。”郭家学呆在办公室里想:如果自己也选择裘祖贻的方式,结束生命来“负责任”,一了百了,将会如何?

  “那时压力太大了,之前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完全被别人否定了。”2007年1月8日,他对记者回忆道,“但如果走极端,东盛也就完了;是对社会、朋友、企业及同仁的责任感把我拉了回来。”他说话时,表情沉重,不停地用粗硕的手指掰着桌上的瓜子皮,并揉到粉碎。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那段时间还必须每天中午若无其事地准时回家吃饭,但他深知,从商20年来最大的危机已在眼前——占用旗下上市公司的15亿元资金,偿还之路何其艰难。

  从1996年开始,十年时间,郭家学通过马不停蹄地收购,建立了一个总资产超过60亿元,控制两家上市公司的医药王国。他本人也迅速成为中国医药界的领军人物。

  在他掌控的东盛不断过关斩将,攻城拔寨之时,外界对郭家学的质疑越来越多,其中焦点是对东盛收购资金的疑虑。结果华源出事10个月后,东盛集团挪用上市公司资金一事也东窗事发。

  在医药行业浸淫多年,郭家学对自己的经营能力十分自信,如今局面至此,非他所料。1996年进入医疗生产领域之后,郭家学逐渐萌生了一个极具野心的商业计划。这就是业内熟知的郭家学的“三驾马车说”——“通过自有业务的快速增长、实施超大规模的并购、国际合资合作三架马车,带动整个东盛集团超常规的发展。”

  问题在于,每一次收购都需要巨额资金,这让东盛渐渐力不从心,不愿罢手的郭家学最终决定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来完成自己的商业计划。

  这个计划在2004年得以基本实现。当年9月,郭家学打赢了名动天下的云药争夺战,顺利成为云药集团的董事长。在短暂风光之后,郭家学开始为自己的冒进付出代价。

  收购狂人前传

  郭家学在1987年末,砸掉了自己的铁饭碗,从他所在的陕西安康师范学校辞职下海,那一年他才21岁,“那时候就是个热血青年,觉得地球离了自己就不能转了,得走出去”。

  郭家学离开的陕西安康师范学校,在一个穷山沟中。他不否认,正是出身贫寒、履历平凡,才更想以自己的成绩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随后9年,郭家学顺利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涉足的行业五花八门,从办公自动化产品到汽车租赁,最终郭家学通过代理医疗影像器材,完成了原始积累,并培养了一支他日后称霸中国医药市场的核心力量——一个100多人的销售队伍,这个团队后来展现了超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并把东盛的销售网络扩张到大半个中国。

  东盛的名字最早是在茶叶销售领域打出来的,直至目前,东盛集团尚有东盛茶业的资产在经营。

  1996年末,郭家学得到消息,陕西卫东制药厂要转让,这个建成仅三年的国有药厂,年销售额不超过30万元,亏损严重,资不抵债。

  但这家企业的产品是处方药维奥欣,在心脑血管药领域,前景巨大。郭家学立刻意识到这个企业的价值。不久,郭家学以承担债务的方式收购了这家企业,又投资680多万元进行销售方面的改善———他组建的销售网络,在这时候突然有了用武之地。

  收购的第二年,这个药厂的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国有企业缺的就是市场营销能力,而我具备的就是这个,郭家学解释道。然而正是这次完美的收购,埋下了郭家学收购的膨胀心理。

  1999年,郭家学控制的东盛科技,顺利收购了同仁铝业借壳上市,这个上市公司的平台放大了东盛的收购能力。2006年1月8日,郭家学对记者承认,没有这个上市公司的平台,收购之旅不会走得那么远。

  一战成名

  时间又过了四年。2000年,郭家学从一个朋友处得知,江苏启东盖天力要转手,他立即派人去启东,当时他甚至都不知道启东的地理位置。在成功收购盖天力的两周后,郭家学就获得意外的巨大收获:感冒药当时的第一品牌康泰克因PPA事件,给其他不含PPA的感冒药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郭家学接连三天三夜不睡,全国一盘棋地安排“战局”———更换白加黑包装,赶制广告片,召开新闻发布会,充分利用PPA危机来做“白加黑”的推广活动,两周内,铺满全国所有主要药店,且几乎每家重要的药店都悬挂了“白加黑不含PPA,请放心服用”的条幅。

  PPA事发一周内,每一分钟都在打仗———郭家学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战役”之一,“白加黑”也是让他赚钱最多的单一品种。次年,“白加黑”销售额增长15倍。这让东盛集团一举进入中国医药工业前20强。

  收购盖天力奇迹式的成功,更加强化了郭家学收购的信心,“收购的每一个企业都是成功的”。他在2004年的时候产生一个更加远大的目标:5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10年内成为亚洲医药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15年之内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医药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与东盛规模相近的民营药企,海王、复星等,领军人均是科班出身,惟有郭家学是个异数———半路出家,赤手空拳打出江山。

  郭家学的成功与他的性格有关。郭家学极重声名,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人,他急于证明自己,并自信会创出一番大事业,“觉得能成很大的事儿,”他说,“如果仅为了自己的享受,守着白加黑就能过很好的生活,没必要这么拼了。”

  可以想象,一个白手起家的穷孩子,在进入医药领域10年的时间里,竟然以收购成为行业传奇,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自我激励,并衍生出多么巨大的收购冲动。

  不久,郭家学又开始新的收购行动,先后获得丽珠、潜江等十多家医药企业的股权,并控制了近20家医药企业。

  失利云药

  到2004年时,郭家学已成为中国医药产业收购战的常胜将军。但东盛在2004年9月收购云药,却成了郭家学的滑铁卢。

  2007年1月8日,郭家学自己总结当时是“自我膨胀得太厉害了”。这种膨胀在收购云药集团给出的承诺中一览无遗:2003年销售额仅30亿元的云药集团,他竟然承诺在2007年做到120亿元的销售额,这一天“价”震晕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膨胀的信心加急于证明自己的性格,从正常渠道又无法获得所需资金,郭家学似乎难逃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宿命。

  当时如果能有一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协助郭家学进行收购,他收购之旅的目的地可能完全不同。

  2004年9月5日,签定了收购云药集团的协议,当晚郭家学在宾馆喝了两斤多白酒,“嚎淘大哭”。以前去收购别人的资产,都是要求人的,收购完云药集团后,就不准备再收购了,再也不用求人了,不求人,多舒服呀———他告诉记者当时是喜极而泣。

  然而也正是这笔耗资7.5亿元的收购,最终崩断了东盛集团的资金链。“如果不是收购云药集团,我敢说东盛集团是财务最健康的民营企业之一。”

  业内对郭家学收购资金来源的怀疑由来已久,业内没有秘密,谁都能算得出东盛集团能掏得出多少钱,从丽珠、潜江制药、云药集团一路下来,对其资金链断裂的怀疑之声渐重,这种质疑在他收购云药协议签定一年半后正式宣布退出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怀疑没有错,“除了对丽珠的收购,是集团自有资金外,随后的收购大部分都是占用了上市公司的资金。”郭家学说。

  即便直接用上市公司为平台来收购,也是行不通的,收购一般要在保密情况下进行,上市公司平台则需要提前公告,这等于把商业机密公开了;收购完了后还要进行最少两年时间的培育,会带来两年的亏损期,这又会让上市公司的业绩受不了。

  “收购的冲动,加本来很完善的战略考虑,索性,秘密进行吧,反正当时有非常系统的偿还方案。”郭家学说。可惜这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最终并没能实现。

  除了收购资产,对资产的整合也占用了数目极大的资金———每份收购来的资产,都需要按照国家最新规定进行GMP改造和认证。

  雪上加霜的是,在郭家学收购云药集团把资金链绷断之时,又赶上了本轮宏观调控的开局,各家银行开始紧缩银根,并向民营企业加紧收贷。

  2006年开始,证监会重点打击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这打乱了郭家学以前设计的偿还方案,“以前是准备将山西广誉远境外上市后,很轻松地就能偿还上市公司的钱了。”

  为错误埋单

  “现在,只有为错误埋单。”他说。根据东盛科技披露的偿还占款的方案,除了资产置入的方式外,还有股权清偿的方式,如果方案执行完毕,他在东盛科技的股权从之前的45%降低到不足19%这个非常危险的比例。

  根据2006年底公布的清欠方案,东盛集团的优质资产几乎全部置入上市公司,并且通过股权补偿的方式完成了对15亿元挪用资金的偿还。

  2005年12月,郭家学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表示:5年来,中国医药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一门心思想做大,发展速度过快;同时现有金融政策不允许企业家的收购整合花很长时间,企业只能用流动资金来收购,这就造成巨大危险。针对因资金断裂的华源被重组之事,他认为只要再给华源一年时间,等部分资产到美国一上市,其实就活过来了。

  说完这些话10个月后,他也重蹈“华源”覆辙。

  郭家学不介意将他与2006年同样以卖资产来渡过难关的地产大佬孙宏斌相比:两人均非行业科班出身,同样是先以某行业的流通渠道开始创业,然后向上游拓展,并打下了一片江山,同样因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问题,最终断臂求生。

  2007年1月8日,当郭家学向本报记者回忆2个月前的经历时,他面临的局面已经不再紧迫:新的清欠方案出台后,股票连续两个涨停,现在股价已回到8元多。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