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开发区——一个政经混合体的膨胀史

贴着经济开发区的标签,亦庄国际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成为一家超级公司。类似事情并不鲜见,而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开发区。

责任编辑:肖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它一面是政府,管各种审批;一面是企业,在市场之中纵横捭阖甚至造“系”。

它本是个临时机构,连征地的权力都没有,却发展成了资产动辄超千亿的超级公司。

它是工业化的功臣,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形成了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工业规模;它却又充满争议,因为动用着数目庞大的财税资金,而不用经过人大,也没有预算案。

如何让政府的归政府,企业的归企业,是数目庞大的各级开发区面临的关键抉择。图为天津经济开发区。 (CFP/图)

超级公司

尽管他们中有些人不会讲英文,但大手笔令竞争对手——来自韩国、美国等地的同行——吃惊:他们付的全部是现金,没有使用贷款。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成为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汽车零部件海外并购案的主角。

2010年11月29日,这家公司——太平洋世纪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简称PCM)——以约4.2亿美元的价格,从美国通用汽车手中,成功“抄底”百年汽配品牌、全球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耐世特(Nexteer)公司。

尽管他们中有些人不会讲英文,但大手笔令竞争对手——来自韩国、美国等地的同行——吃惊:他们付的全部是现金,没有使用贷款。

豪气冲天的PCM背后,站着的是他的主要投资者: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亦庄国际”)。

实际上,这并不是亦庄国际第一次“亮相”。

2010年2月1日,亦庄国际和另外两家独立投资机构向UT斯达康注资4850万美元(其中亦庄国际2500万美元),UT斯达康成为一家“中国企业”,并将总部迁到北京亦庄。

两个月后,亦庄国际再次出手,从天宝汽车手中,买下其所持ST松辽全部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大手笔出手的亦庄国际,只是一家不到2岁的新公司——2009年3月才正式揭牌,至今也不过十几名员工。

亦庄国际成立第三天,便向京东方投了2亿元。当时,深陷金融危机的京东方正面临5代线停产危机,亦庄国际注入的2亿元,让其躲过一劫。不久后,亦庄国际又参与了京东方6代线增发,认购额达14亿元。京东方8代线开建后,亦庄国际又以项目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1.7亿元进行增资。

亦庄国际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

它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家政府主导的融资平台,虽然注册资本只有30亿元,但刚一成立,便得到了银行65亿元的授信支持。

贴着经济开发区的标签,亦庄国际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成为一家超级公司。类似事情并不鲜见,而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旗下的亦庄国际,在资本市场上频频出手,甚至走出国门展开收购。 (CFP/图)

一面是政府,一面是企业

当时的说法是:建总相当于管委会的建委,工程建设的管理、行政审批由建总负责;工总相当于经委+计委+外经委;商总则相当于商委+财贸办。

在官方词典中,“开发区”被定义为在城市或其他有开发前景的区域,划出一定范围,经政府科学规划论证和严格审批,“实行特殊体制和特殊政策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